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著名糖尿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万玲教授近日对记者表示,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早期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可有效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财富》每周记者
岳
张老师的父亲和爷爷都患有糖尿病。现在三十多岁的他越来越胖,不禁让人担心。他以后会得糖尿病吗?
陈阿姨最近确诊糖尿病,但是吃了医生开的口服降糖药后,感觉吃不吃都是一样的感觉,不禁怀疑是不是医生水平不够高,为什么吃了几天药就没感觉了?反正能吃能睡,就是血糖高了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吃不吃药没关系。
年过七旬的刘老伯,患糖尿病多年,血糖仍时有波动。这一天,他在街上看到某保健品在促销,说是“专家推荐”,可以“治糖尿病”。刘老伯听了业务员的炒作,兴奋不已,掏钱买了一个疗程的产品。
回家后发现这是三无保健品。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都应防治糖尿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近20年来,各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4-6倍,迄今全球有1.8亿人患有糖尿病。
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翻一番以上。几乎80%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几乎一半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的人群中;55%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女性。世卫组织预测,在未来10年,
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糖尿病死亡率将增加50%以上。糖尿病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总的来说,
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同龄人至少高一倍。
著名糖尿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万玲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但是,
从“糖尿病前期”到发病,从发病到糖尿病并发症,时间周期较长,分别为5-10年和10年以上。因为大部分患者在这两个时期都没有明显的不适,错过了这宝贵的防治空间。
因此,国际权威糖尿病机构和专家不再只是呼吁,而是大声疾呼“人人都要防治糖尿病”。其中,科学合理的用药对每一个糖尿病人来说更为重要。
糖尿病用药应个体化。
吴教授指出,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糖尿病种类多达50多种,其中90%的患者属于。不同个体的二型糖尿病存在一定差异,个体发生糖尿病后不同阶段也有不同情况。
其他疾病或并发症不一样,治疗要科学、规范、个体化。患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看专业医生,遵医嘱。
早期用药“达标”最重要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如果血糖控制不尽快达标,胰岛功能会逐年下降。但吴教授表示,上个世纪,美国和英国分别有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研究,对新发糖尿病患者给予强化治疗。
不仅慢性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而且早期强化的“记忆效应”在多年随访观察后仍持续存在,慢性并发症仍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已经达成共识,
早期强化有助于保护和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逆转高血糖对各器官胰岛细胞和血管的毒性作用。因此,早期合理用药治疗糖尿病非常重要。
联合用药事半功倍。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联合用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可以减少大剂量带来的副作用和二次失败。
常见的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药物,如磺脲类,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美匹达、优达灵、瑞益宁、格列美脲)等。格列齐特,如瑞格列齐特和那格列齐特。双胍类,
如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格列酮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患者,如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唐平、胭脂树橙和卡波姆,可以减缓葡萄糖的形成和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根据专业医生的分析判断,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三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不推荐两种同类药物。
二型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胰岛素。
二型糖尿病糖尿病过去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现在不再被用来避免误导。吴教授表示,由于任何口服降糖药的有效前提是患者的胰岛必须还具有一定的功能,因此对于重度和慢性二型糖尿病患者,
大部分胰岛已经“凋亡”失败,任何口服降糖药都必然“不足”,甚至有弊端。因此,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不达标者,仍主张加用甚至改用胰岛素治疗。最近甚至有专家指出,如果糖化血红蛋白 9%,
即应立即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有助于修复残存的胰岛功能,使其进入“蜜月期”。
患者千万不要自己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我感觉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或自行停药,或盲目加大用量,或服用其他药物,服药不规律。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事实上,即使患者服药后血糖恢复正常,也不代表糖尿病已经痊愈,应该继续服药。擅自停药会导致高血糖卷土重来,甚至加重病情。同时,药物发挥药效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些降血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
需要2-3个月才能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认为一种药物无效,就自己停药。每种口服降糖药都有自己的作用特点,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一些中、长效降糖药对工作岗位(如司机、高空作业人员等)有低血糖风险。)和不能按时吃饭的老人。宜选择能按需释放(胰岛素)并随食物移动的胰岛素促分泌素。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自己换药。此外,吴教授提醒说,
降糖药也会“二次失效”,即开始有效但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如常用的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每年有5-10%的继发性失效。所以口服降糖药不能用一种药一劳永逸。
患者应在遵医嘱服药的基础上定期检查,观察血糖是否稳定,是否需要换药,遵医嘱科学用药。
稳定血糖不能泄露。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住了,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吴教授指出,许多糖尿病患者除了高血糖外,还伴有其他代谢紊乱,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紊乱,称为“代谢综合征”。
因此,近年来权威专家提出了“糖肥胖”和“糖脂病”的术语,使得二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风险更大。权威的NCEP-ATP 报告已将糖尿病和冠心病列为“等危疾病”。
最近的一篇《有效控制糖尿病全球共识》也建议血糖、血压、血脂同时积极治疗,才能真正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虚假广告不可信。
目前,一些保健品广告盲目夸大,甚至虚构“重大突破”、“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等说法。其实吴教授说糖尿病还是终身病。想要长期有效控制血糖,必须坚持药物治疗,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相结合。
目前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那些所谓的治愈糖尿病的宣传是对患者的误导。面对这样的虚假广告,不要激动到不惜一掷千金。
饮食和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吴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不能吃药也没关系。他们不注意饮食,大吃大喝,不积极运动,导致肥胖,所以吃药的效果会变差。临床上很遗憾,有50%的患者达不到降血糖的标准,导致早期并发症。
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也有助于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疗法要充分评估自身的体质和病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有效的运动计划。
在饮食上,吴教授对糖尿病患者的建议是:“粗细搭配,荤素搭配,饮食多样化”,此外还要防止过甜、过咸、过油腻,这样才能均衡营养,防止营养过剩。他说,其实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健康人遵循这个原则,
也能很好的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张老师,虽然有家族遗传糖尿病的倾向,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的目标的。
过去人们常说糖尿病患者不能吃饭、不能吃水果,其实并不科学。吴教授说,据调查,主食吃得少,尤其是米饭少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更高。水果里也有很多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成份,如可溶性纤维、某些微量元素,
所以非重度高血糖的患者,允许少量分次吃点水果,有助于防止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应占每天摄入总热量的左右,可多吃粗粮。肥胖者饮食控制要从严。吴教授重申,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贵在坚持,应持之以恒,
贯彻终身
小贴士
糖尿病达标要求
空腹血糖6.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6.5%;血压130/80毫米汞柱;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毫摩尔/升,女1.3毫摩尔/升,胆固醇4.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
专家简介
吴万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原上海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顾问,上海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受体病专家会诊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