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三七
别名:田七
采收加工: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第3~4年,主根习称“三七”,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须根习称“绒根”
药用部位:根和根茎
产地:云南文山,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
科:五加科
原植物:三七
高30~60厘米。根状茎(芦头)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主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厘米,直径约1~3厘米,有分枝和多数支根,表面棕黄色或暗褐色,具疣状凸起及横向皮孔。茎直立,单生,不分枝,近于圆柱形,有纵条纹。掌状复叶3~6片轮生茎顶,具长柄;小叶通常5~7片,膜质,基部一对较小,椭圆倒卵形或长圆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而偏斜或宽楔形,下延,边缘具细密锯齿,两面脉上有刚毛。
夏季开淡黄绿色花,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花5数,花瓣长圆状卵形,先端尖;子房下位,2室,花柱2,基部合生,花盘平坦或微凹。花期6~8月
果扁球形,熟时红色。种子扁球形,1~3粒。果期8~10月
三七药材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优等品以个大好
三七药性:
味甘,微苦,入足厥阴肝经。和营止血,通脉行瘀。
三七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血证之上药也。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无毒。
【主治】三七为散瘀定痛要药,功能散一切恶血,保一切新血,治血瘀成肿成痛,外敷能消肿止血。为云南白药之主药。
【产地】产我国湖广一带,山野自生,庭园亦可栽植,茎高二三尺,根作团块。
【用量】普通钱半至三钱,大剂一两左右。
【禁忌】无。
【炮制】 三七粉:取三七,洗净,干燥,碾细粉。
【性味】 甘、微苦,温。
【归经】 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 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适量。
【注意】 孕妇慎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