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来源: 方剂叔
发布时间:2023-12-28 00:31:03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要点

病机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情和发病机制的学科。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机体组织结构之间,机体内部各种功能活动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破坏了这种平衡,机体就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疾病发生了。内科疾病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形式取决于正气和邪气的盛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胜邪,邪气难以侵人。如果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就不会生病。如果病情一般较轻,会很容易恢复。

这就是《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使”;邪不胜正,邪乘虚而入,身体阴阳平衡被破坏,疾病发生。这就是《素问,评热病论》说的“邪合,其气必虚。”邪强则正气弱。

病情更加严重。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证候属性、演变和转归往往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物理因素

1.体质的特殊性各个脏器组织的软硬程度不同。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比如《灵枢五变》说:“肉不牢,对病有好处。五脏俱软,善除疳积”,

“小骨弱肉,擅病寒热”。临床上常见肥胖者痰湿壅盛,长于胸痛、中风;瘦子性热,易耗易便秘;肾功能衰竭的老年人容易腰痛、耳鸣、咳嗽;杨琪不足的人容易患感冒;阴虚和气虚的人容易发烧,

这些都是导致对某种致病因素或疾病易感性的体质特征。

2.物理差异病原体总是在人体发病前就作用于人体。由于体质差异,致病因素与阳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也不同,决定了其发病的不同趋势和疾病的发展变化。清代医家张序谷指出“六;气之邪,随阴阳强弱而变化,成为一种病”。

《医宗金鉴》也说:“人虽感恶,因其形与污,或从寒,或从热,或从空,或从实,所以多端不平。”临床上常见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体质,其发生率也不同。如果正气旺盛的人感到寒邪,

可能有发热、头痛、恶寒等太阳综合征。而阳气不足的人在感受寒邪时,会出现恶寒不发热、四肢冰凉、泻谷三阴证。

(2)致病因素

1.除了少数由先天因素和虚引起的疾病外,致病因素是大多数内科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是发病的决定性因素,致病因素也影响疾病的病理属性。一般来说,阳邪易导致实热证,阴邪易导致虚寒证。

致病因素影响疾病和证候的属性是一个普遍的原则。比如湿热致病,往往以热证占多数,寒证占少数;寒证往往是寒邪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多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转化为热。

2、影响发病形式一般来说,感受风、燥、热、酸等邪气,或食物中毒,或强烈的精神情绪刺激,往往可使气血突然叛逆,故发病较急;饮食失调、情绪抑郁、过度劳累等。大多是逐渐造成脏腑气血不和。

所以一般起病缓慢;外感寒湿的致病因素因其为阴性而停滞,所以起病也较慢。可见,致病因素对疾病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3.六淫之邪影响病位;疾病,大多来自皮毛和人,其发病多在肌肉表层;情志病和食物伤往往从气血脏腑开始。《灵枢百病始生》云:“清湿攻虚,则病从下起;若风雨袭虚,则病从上起”;悲伤和难过,

严寒伤肺,怒伤肝;醉在一室,汗出如风,伤脾;用力过度,如果进了房间出了澡还出汗,会伤肾。“说明致病因素对发病部位有重要影响,即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疾病,其首先发生的部位是不同的。

(3)情感因素

情绪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应。开心就开心,生气就生气。正常的情绪反应不仅不是为了生病,而是为了身心健康。因为情志是建立在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上的,过于强烈和持久的情志活动往往会引起脏腑功能的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爆发性情绪障碍,如暴怒、欣快、焦虑惊恐、气血突然紊乱等,常可引起头晕、心痛、中风、癫狂等疾病;长期的忧虑和抑郁往往导致气滞,气血“一旦抑郁,百病生”(《丹溪心法》)。

如膈呛、呕吐、抑郁、心悸、失眠、胸痛等症状。

行为因素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康的重要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吃好喝好,生活有规律,不要轻举妄动,才能与神和谐,才能过好一生。”“与快感相反”,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内科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比如吃胖吃甜,再加上贪吃不活动,容易胸痛心痛;如果长时间不吃早餐或不努力工作,容易出现胆胀、胃脘痛;性不道德或不洁会导致阳痿和早泄;长期过量吸烟与肺癌发病率有关,等等。行为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由行为因素引起的医学疾病在国际上已被归类为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的疾病,以此来提醒人们关注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

(5)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与年、季、月、日、时的阴阳盛衰和五行规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根据运气理论,每年运气过多或过少都影响发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太岁,风气流行,

脾土受邪,人病腹泻,体重心烦,肠满。“四季气候顺序不同,每个季节常见的疾病也不一样。春季多风,气温转暖,风疾发热多;夏季炎热多雨,多病、湿热、腹泻;秋季干燥,气温转凉,干性病、咳喘多;冬天很冷,

肾虚关节痛。再比如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也影响人体的生理和发病。月圆的时候血气饱满,皮肤致密,一般不容易生病;月亏时,人体气血虚弱,体表卫气稀薄,邪气更易侵入体内,引发疾病。近年来,

随着对中医时间医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许多内科疾病的发病、预后和死亡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例如,肺胀发作或变化的高峰时间是在冬季。就一天而言,大多数疾病一般都有丹回、天安、甲、的变化规律。

有些疾病有特殊的变化规律,如哮喘发作的时间多在印石。当阴为肺主经时,足厥阴之气与手太阴肺经相交,对应少阴肾经。肺肾气虚,杨灿不能控制阴,所以哮喘患者常发作或加重。

(6)区域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与地域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可使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不同。例如,通过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的发病率从南到北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再比如中国北方高寒地区气候寒冷。

多病关节痛、哮喘等疾病;南方湖区气候炎热多雨,湿热温病等疾病较多。长期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容易患风湿、耐湿等疾病。《诸病源候论瘿候》说:“黑土里,流出泉水的人活不了多久,吃了往往使人患痢疾”,

指出疥疮的发生与土壤和水有关。疾病发生后,不会停留在一种状态,而是会传播。其传变规律不仅是伤寒以六经为基础,热病以卫气养血或三焦为基础,内伤杂病以脏腑病机为传变。

还有“久病者络”、“久病者血”、“久病者肾”等传播规律。疾病发生后,病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寒热、虚实、阴阳等。疾病的预后有多种形式,如好转、恢复或延迟、加重、死亡等。

疾病的传播、转化、预后等病理变化也依赖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总的规律是正能量可以战胜邪恶,疾病由内而外,由阴而阳,由虚而实,由重而轻,走向康复。如果善是不可战胜的,

疾病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由实及虚,由轻及重,向迁延不愈甚至死亡的方向发展。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