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预警重大心血管疾病刻不容缓

来源: 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2023-12-28 01:35:27

潘文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正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巨大威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提出疾病预防控制重心前移,通过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关键技术,

显著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能力。在日前举行的以“心血管健康信息学重大科学前沿”为主题的香山科学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在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控制中,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简称“三早”)的创新理论和体系,发展相关关键技术。

积极开展健康信息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张教授做了题为“健康信息学与急性心血管疾病预警”的主题演讲。张说,实现重大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向“三早”转变的关键之一,

它是监测人体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状态的全过程。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准确获取和分析人体生命信息的方法、手段和装置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德培院士在题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的报告中指出,重大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力资源流失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超重是五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刘德培认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应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环境、社会、心理和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结合了许多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开展医学研究;发展个体的、主动的、参与的、预测的、普遍的、预防的健康理念,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健康信息学从基因信息入手,对个体健康的相关信息进行监测、记录、管理和分析,从而在早期预测患病风险,及时调整不良倾向,全面评估健康状况,力争在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疾病。

健康信息本质上是个体生命系统的信息,涉及基因组、个体表型以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信息的提取、处理、建模和临床应用是健康信息学的关键步骤。

清华大学李院士在题为《健康信息学》的报告中指出,健康信息学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美国国家工程院将其列为21世纪14个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领域之一。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中国的健康信息学研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理论、技术和关键设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迫切需要重大突破。

与会专家认为,心血管健康信息学面临十大挑战,包括:发展生物单分子检测和分子成像方法,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基础、以医院为中心的分布式四位一体的个性化疾病预警干预体系。

张指出易损斑块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罪魁祸首,研究导致易损斑块破裂的内外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该通过血液测试和成像来评估斑块的易损性。

然后对易损斑块破裂的诱因进行实时、连续、无损的监测,结合血管周围的环境研究斑块的破裂机制,从而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与会专家指出,

易损斑块发生、发展和破裂机制的研究需要依靠心血管健康信息的高精度检测,现有医疗设备如CT、MRI等性能的提高,以及生物电信号检测、光声成像技术等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

此外,张提出了“和谐健康工程”的建议,以实现重大心血管疾病防治模式的转变。该项目的预期目标是,

在未来3 ~ 5年内建立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快速的单分子检测和分子成像的理论基础;阐明易损斑块破裂的力学机制;初步建立高危患者实时预警系统。和谐健康工程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手段。

重大医学诊疗设备的创新发展

大力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和装备,创新发展重大医疗器械和装备,为我国13亿人口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田杰介绍了分子影像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初步推广应用情况,指出分子影像研究中声、光、热、磁、核技术的综合集成,将极大推动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惠如泰教授建议,利用疾病诊断的方法来预测疾病,比如利用蛋白质和代谢光谱来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科学界应在生物标记和成像方面重点开展亚临床疾病和疾病临床亚型的研究。

实现疾病的早诊断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超声治疗作为一个新的医学领域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重庆医科大学王志标教授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IFU超声设备为例指出,单个肿瘤在深部组织形成完全凝固性坏死,无创、无创。

这是目前HIFU消融治疗的关键问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范剑平指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高科技、低成本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疾病早期诊断或早期预警功能的医疗器械市场巨大。

国外医疗器械巨头投入巨资研发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但国内还缺乏实质性的工作,急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上与跨国公司竞争。

以中科院深工所研发的低成本健康检查台和健康家居系统为例,范剑平强调,医疗设备的发展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包括财力、人口、疾病特点等重要因素。

积极大力支持国家科研力量和企业自主开展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

专家建议,应基于心血管健康信息开发疾病诊断与预警的信息模型,以期在理论、方法、技术和关键仪器设备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将健康信息模型扩展到癌症等其他重大疾病的检测和预防。

迫切需要真正实现从治标为主向预防为主的转变,做到早预测、早调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