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中提到了“发黄之证”,通常这种病从湿热入手进行治疗。然而,如果病人的身体内部已经存在湿热,但是并没有出现发黄的症状,那么我们就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治疗了。在阳明篇中,也提到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此节所谓脉浮者,乃病入阳明,而犹连太阳之府也。盖太阳之病,在经脉浮,在府亦脉浮,此因太阳之府蕴有实热,以致小便不利,而热之入于阳明者,不能由太阳之府分消其热下行,转上逆而累及于肺,是以渴欲饮水也。治以猪苓汤,是仍欲由太阳之府分消其热也。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和茯苓都是渗淡的药材,但猪苓只生长在枫树下,能够得到枫树根阴柔的气息,因此它的性质善于化解体内的阳气,特别适合治疗由热导致的小便不利问题,所以猪苓是主要的药物。相比之下,泽泻则具有化水气上升以止渴的功效,然后再将水气下降以利小便的作用。滑石则可以代替石膏,具有清泻阳明之实热的作用,同时也能引导热气从尿液中排出。最后,阿胶因为它的味道甘甜,性质温和,可以替代其他利水药物,同时能够补充少阴体内的真阴之气,有助于促进少阴气机的消化和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