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膏

来源: 方剂叔
发布时间:2023-12-21 22:44:47

【来源一】《证治准绳·幼科·集一·重舌》

【配方】郁金、豆粉各50克,炙甘草10克,马牙硝1克,生地黄汁200克,蜂蜜200克。

【制法】先用皂荚水将郁金煮透,然后焙干与豆粉、炙甘草、马牙硝一起打成粉状备用。再将生地黄汁与蜂蜜一起放入锅中煎煮浓缩,并撒入制备好的药粉,搅拌均匀收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清心凉血。

【适应证】小儿胎热所致的重舌。

【用法】以香熟水含化服用,或以鹅毛扫入口内。

【禁忌】脾虚便溏及虚寒证患者慎用

【说明】“香熟水”又称“熟水”,一般是以单一香料(香药、香花、香草、香叶等)制作而成。【来源二】《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唇舌证治》

【配方】生地黄、蓝青叶各500克。

【制法】将上药切为细末,水煎后滤取汁,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混匀后浓缩,下入蜂蜜收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适应证】治口舌疮肿。

【用法】每次服1匙。

【禁忌】阴虚火旺者勿服。

【说明】此方亦载于:《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三·药方》。【来源三】《仁斋直指方论·卷六·心疼证治》

【配方】石菖蒲75克,北前胡、赤茯苓各2克,蜜1盏,生地黄汁1盏。

【制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入蜜、生地黄汁混匀,慢火浓缩为膏。每服半匙,紫苏煎汤,食后调下。

【功效与作用】滋阴清热,开窍养心。

【适应证】治热气乘心作痛。

【用法】每服1汤匙,饭后服用。

【说明】此方亦载于:《保命歌括·卷三十·心痛》。【来源四】《永类钤方·卷十二·心痛》

【配方】石菖蒲、白蜜各150克,前胡、赤茯苓各30克,生地黄汁300克。

【制法】上述药物放在一起捣烂为膏。

【功效与作用】滋阴清热,宁心止痛。

【适应证】热气乘心所致的心痛。

【用法】1日3次,每次1汤匙,紫苏汤送服。

【禁忌】虚寒证慎服。【来源五】《世医得效方·卷七·消渴》

【配方】生地黄250克,白蜜200克,人参50克,白茯苓100克。

【制法】将生地黄切为细末,入水1碗、冬蜜1碗煎煮,待药液减少一半,下入人参末、茯苓末,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与作用】益气健脾,滋阴生津。

【适应证】消渴所致的口干口渴。

【用法】随意服食。

【说明】此方亦载于:①《寿世保元·卷五·消渴》。②《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消瘅》。【来源六】《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六·药方》

【配方】鲜地黄(捣汁)5000克,当归身500克,芍药、甘杞子各250克,天门冬300克,川芎、丹皮各100克,麦门冬300克,莲肉200克,知母150克,地骨皮150克,生晒参、甘草各50克。

【制法】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地黄汁,收膏即成。

【功效与作用】滋阴降火,养血清肝。

【适应证】治肝阳上亢所致头昏目胀之症。

【用法】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忌】寒证不宜。【来源七】《寿世保元·卷四·补益》

【配方】生地黄500克。

【制法】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适应证】主治肾阴亏虚之证。

【用法】每次服2~3匙,空心白汤点服。

【禁忌】实证不宜。【来源八】《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四·痈疽门·诸痈疽》

【配方】煅石膏、藿香叶、蚌粉、白芷、雄黄各20克。

【制法】将上药共研为末,用生地汁调如膏状。

【功效与作用】解毒疔疮,杀虫止痒。

【适应证】一切痈疽,兼治毒虫所伤。

【用法】每次用适量,涂疮上四围,留疮头,已破者亦留疮口勿涂,干即再敷,药厚则用水湿润。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源九】《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二·诸疮肿门·诸疮》

【配方】地黄汁1000毫升,松脂75克,薰陆香40克,羊肾脂、牛酥、蜡各如鸡子大。

【制法】先取前3味药,加热至松脂及香熔化,入后3味药,搅拌均匀,煎熬浓缩成膏,去滓,瓷器收盛。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去脓生肉。

【适应证】一切疮已溃者。

【用法】每次用适量,外涂患处。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源十】《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生地黄膏方》

【配方】生地黄、白蔹、白芷、黄连、升麻、黄芩、大黄各500克。

【制法】上药切碎,与猪脂750克一起小火煎煮,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热疮。

【用法】取膏适量,敷疮,一天4次。【来源十一】《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生地黄膏方》

【配方】生地黄、黄连各200克,大黄150克,黄柏、炙甘草、白蔹、升麻各100克。

【制法】上药切碎,与猪脂1000克一起小火煎煮,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待其自然冷却凝固。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热疮。

【用法】取膏适量,敷疮。【来源十二】《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生地黄膏方》

【配方】生地黄200克,黄连250克,白蔹、芍药、白及各100克,苦参、升麻各150克。

【制法】上药切碎,与猪脂1000克一起小火煎煮,直至膏成,绞榨过滤去渣,待其自然冷却凝固。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热疮。

【用法】取膏适量,敷疮。【来源十三】《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二·药方》

【配方】生地黄(汁)、小蓟(汁)、砂糖(熬膏)、阿胶各50克,侧柏叶50克,地榆50克。

【制法】上用4味汁熬成膏,放入柏叶、地榆末,和匀。

【功效与作用】养阴止血。

【适应证】肠燥便血。

【用法】空心米饮调下3匙许。

【禁忌】实证不宜。【来源十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漏疮证治》

【配方】露蜂房(炙黄)、五倍子、木香各15克,乳香10克,轻粉1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地黄捣汁,和匀为膏。

【功效与作用】止漏敛疮。

【适应证】漏疮。

【用法】取膏适量,贴疮。

【禁忌】不宜内服。【来源十五】《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外障》

【配方】生地黄180克,黄连50克,黄柏、寒水石各25克。

【制法】将生地黄研取自然汁,黄连、黄柏、寒水石研为细末,拌匀,调和如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散瘀。

【适应证】目被撞打,疼痛不休,瞳仁被惊,昏暗蒙蒙,眼眶停留瘀血;风热赤目、热泪出等眼疾。

【用法】取膏适量,外贴患处。

【说明】此方亦载于:《普济方·卷八十二·眼目门·外物伤目》。【来源十六】《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敷药》

【配方】地黄100克,木香50克。

【制法】将生地黄捣研如膏,木香研为细末。将生地黄摊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贴于患处。

【功效与作用】疗伤止痛。

【适应证】打扑伤损,臂臼脱出,及一切痈肿未破,可令其内消。

【用法】取膏1贴,贴患处。

【禁忌】不宜内服。【来源十七】《外台秘要方·卷二十三·瘿瘤咽喉疬瘘二十八门·九瘘方》

【配方】猪脂、生地黄各800克。

【制法】先将猪脂切碎,再置生地黄于脂中,令二者相互腌渍后合煎,反复煎熬,不断浓缩,直至膏成,过滤去渣。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适应证】鼠瘘,愈后再复发而一直不愈,流脓血不止者。

【用法】先用桑灰汁将疮洗净,去除腐烂之物,再用地黄膏涂之,一天1次。【来源十八】《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胎热证第一》

【配方】山栀子25克,绿豆粉25克,粉草30克。

【制法】上药为末,用生地黄捣杵80克,和好蜜80克,以薄瓦器盛,在铜铫内煮成膏如稀糊,候冷后分入前药末,同在乳钵内再研匀,和丸芡实大。

【功效与作用】调和阴阳。

【适应证】胎热、胎漏。

【用法】每半丸以麦门冬汤化服。【来源十九】《普济方·卷六十九·牙齿门·骨槽风》

【配方】生地黄汁、胡桐泪、白矾各100克,麝香1克。

【制法】将上药研为极细粉末,同生地黄汁搅拌均匀,放入锅中,煎熬浓缩成膏。

【功效与作用】消肿排脓,祛风止痛。

【适应证】骨槽风痛,龈肿齿宣露,齿根挺出,时流脓血不止。

【用法】每次饭后,用本膏少许,外涂患处,有津即咽。【来源二十】《汪治准绳·类方·第七册·目肿胀》

【配方】大黄、黄芩、黄连、黄柏、赤芍、当归、绿豆粉、薄荷、芙蓉叶各20克,生地黄汁300克,鸡蛋清、白蜜各100克。

【制法】将上述药物捣研为细末备用,再放入生地黄汁、鸡子清、白蜜一起调和成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适应证】跌打损伤等伤眼导致的眼睛肿胀。

【用法】取膏药敷于两侧太阳穴及眼胞。

【禁忌】外用,禁内服。【来源二十一】《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热证》

【配方】生地黄50克,大黄20克。

【制法】将生地黄洗净、捣碎,大黄研为细末,两者混匀如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适应证】血灌瞳仁,生障膜。

【用法】纱布裹取,仰卧,将药搭在眼上。【来源二十二】《普济方·卷七十三一眼目门·目赤痛》

【配方】生地(肥者)200克。

【制法】将上药洗净研细,绢帛包之。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适应证】双目赤肿疼痛。

【用法】令病人仰卧,将药搭在眼上,初似碍而痛,少顷清凉。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来源二十三】此方亦载于:《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热证》。

【来源】《普济方·卷七十四·眼目门·暴赤眼》

【配方】生地黄、黑豆各75克。

【制法】将上药共捣成膏状。

【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适应证】暴赤眼肿痛。

【用法】睡前先用盐汤洗眼,后闭目,将药盖于眼上,天明后洗去。

【禁忌】本方外用,不宜内服。

最近更新时间:2018-11-30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