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沈姓学生,年十六岁,于仲春得温疹兼喉痧证。
【病因】
因在体育场中游戏,努力过度,周身出汗为风所袭,遂得斯病。
【证候】
初病之时,只觉得有些轻微的寒意和头疼,但次日身体便变得壮热,咽喉也感到疼痛。即使服用药物,病情也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身上还出现了疹子。于是,我延请医生诊治。他的肤色非常热,疹子也很密集成片,连没有出现疹子的部位的皮肤也变得发红。这确实是一种西人所说的猩红热。他的心中也很自觉地感到非常炎热,喉部的扁桃腺处也变得红肿,左边就像是一块白色的榆荚。不仅饮食感觉很难吞咽,就是呼吸也感到困难。我诊量他的脉搏,左右两边都是洪滑有力的。一分钟之中有九十八至。我为他刺了少商穴并注射了合谷穴,又拟出清咽、表疹和泻火之方,让他服用。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玄参(六钱)天花粉(六钱)射干(三钱)牛蒡子(三钱捣碎)浙贝母(三钱)青连翘(三钱)鲜芦根(三钱)甘草(钱半)粳米(三钱)共煎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
翌日过午复为诊视,其表里之热皆稍退,脉象之洪滑亦稍减,疹出又稍加多。从前三日未大便,至此则通下一次。再视其喉,其红肿似加增,白处稍大,病患自言此时饮水必须努力始能下咽,呼吸之滞碍似又加剧。愚曰︰此为极危险之病,非刺患处出血不可。遂用圭式小刀,于喉左右红肿之处,各刺一长口放出紫血若干,遽觉呼吸顺利。拟再投以清热消肿托表疹毒之剂。
【处方】
生石膏(一两捣细)天花粉(六钱)赤芍(三钱)板蓝根(三钱)牛蒡子(三钱捣细)生蒲黄(三钱)浙贝母(三钱)青连翘(三钱)鲜芦根(三钱)共煎一大盅半,分两次温服。
【方解】
赤芍药,张隐庵、陈修园皆疑是山中野草之根,以其纹理甚粗,与园中所植之芍药根迥异也。然此物出于东三省,愚亲至其地,见山坡多生此种芍药,开单瓣红花,其花小于寻常芍药花约三倍,而其叶则确系芍药无疑。盖南方亦有赤芍药,而其根仍白,兹则花赤其根亦赤,是以善入血分活血化瘀也。又浙贝治嗽,不如川贝,而以之治疮,浙贝似胜于川贝,以其味苦性凉能清热解毒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其病脱然全愈。
【说明】
《内经》灵枢痈疽篇记载:“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若猛疽不及时治疗,就会化为脓。如果脓液不能及时排出,就会阻塞咽喉,导致半日之内死去。”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咽喉两侧出现红肿,称为痈发于嗌中,也就是猛疽。如果脓液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危及生命。如果痈疽化脓,必须等待其化脓之后才能排出,而通常在痈疽剧烈的患者中,很难等待到化脓的时候才去处理。因此,对于这种证候,及时刺出其紫血,让红肿消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白喉忌表抉微》方中使用薄荷和连翘也是治疗痈疽的好方法。对于由外感引起的咽喉证,虽然不宜使用表散药物,但应该使用辛凉的药物进行表散,而不是温热药物。薄荷、连翘和蝉蜕等药材都是出色的表散药物。麻黄虽然可以用于外感引起的咽喉证,但使用时必须重用生石膏进行搭配。如果使用麻黄来治疗外感咽喉证,生石膏的用量应该是一两至两两,而不是仅仅用一钱。对于咽喉证的红肿严重且影响呼吸的情况,即使使用麻黄和生石膏,也不能使用薄荷和芦根。因此,在治疗咽喉证时,无论是内伤还是外感,只要是属于热证的疾病,都需要注重清热解毒的治疗。而咽喉证的变证中,有时会出现真寒假热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