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总说

来源: 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2023-12-28 02:48:46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按照六经进行分类,但是人的手足各有六个经络,实际上就是十二个经络。手足的经络有六个,而《伤寒论》只分为六个经络,这是因为按照《内经》的论述,凡是不明确指出是手经还是足经的,都默认为足经。只有明确指出是手经的时候,才能确定是手某经。因为人的手足经络长度不同,手足的经络宽度也有所差异,手足的经络可以统称为手经,但是只有明确是足经的时候,才能将手经包含在其中。因此,《伤寒论》按照六经进行分类,是遵守《内经》的规定的,同时将手经的概念融入其中。那些理解《伤寒论》的人,认为书中所说的六经都是足经,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作者的用意是想要阐述伤寒病的深刻内涵。

经者,气血流通之处也。人之脏腑与某经相通,即为某经之府,其流通之气血原由府发出,而外感之内侵遂多以府为归宿。今将手足十二经及手足十二经之府详列于下。

手足虽有十二经,其名则分为六经,因手足经之名原相同也。其经有阴有阳,其阳经分太阳、阳明、少阳,其阴经分太阴、少阴、厥阴。其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凡互为表里者,因其阴阳之经并行,其阳行于表,阴行于里也。至于经之分属于府者,足太阳经之府在膀胱,足少阴经之府在肾,足阳明经之府在胃,足太阴经之府在脾,足少阳经之府在胆,足厥阴经之府在肝,此足之三阴、三阳经与府也。

手之太阳经其府在小肠,手之少阴经其府在心,手之阳明经其府在大肠,手之太阴经其府在肺,手之少阳经其府在三焦,手之厥阴经其府在心胞,此手之三阴、三阳经与府也。阳经为阴经之表,而太阳经又为表中之表。其经之大都会在背,而实则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营血卫气皆赖其卫护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热力,为营卫御外感之内侵,是以《内经》名之为巨阳。推原其热力之由来,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于心之血脉与肺相循环,而散热于胸中大气(一名宗气)以外通于营卫,此如日丽中天有阳光下济之热也,是以其经名为太阳。相火生于肾中命门,肾原属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热之气,由膀胱连三焦之脂膜以透达于身之外表,此犹地心水火之气(地中心有水火之气)应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热也,为其热力发于水中,故太阳之经又名太阳寒水之经也。为太阳经之热力生于君、相二火,是以其经不但以膀胱为府,而亦以胸中为府,观《伤寒论》陷胸诸汤、丸及泻心诸汤,皆列于太阳篇中可知也。

至于人病伤寒,其六经相传之次第,详于《内经》素问热论篇,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经络受病入于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内经》论六经相传之次第也。至《伤寒论》六经之次序,皆以《内经》为法,而未明言其日传一经,至愚生平临证之实验,见有伤寒至旬日,病犹在太阳之府者,至他经相传之日期,亦无一定,盖《内经》言其常,而病情之变化恒有出于常例之外者,至传至某经,即现某经之病状,此又不尽然,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且加以生平临证之实验,知传至某经即现某经之病状者,多系因其经先有内伤也。若无内伤则传至某经恒有不即现某经之病时,此在临证者细心体察耳。

关于十二经脉的命名,它们的名称都与手足对应,但是有一些经脉是因为它们的起源地而命名,有一些则是因为它们的路径而命名。例如,太阳经被称为太阳寒水之经,这是因为它的源头在足太阳膀胱经,而手太阳小肠经也被称为太阳寒水之经,因为它的源头与足太阳经相同。阳明经被称为阳明燥金之经,这是因为它的源头在足阳明胃经,而手阳明大肠经也被称为阳明燥金之经,因为它的源头与足阳明经相同。同样,少阳经被称为少阳相火之经,这是因为它的源头在足少阳三焦经,而手少阳三焦经也被称为少阳相火之经,因为它的源头与足少阳经相同。太阴经被称为太阴湿土之经,这是因为它的源头在足太阴脾经,而手太阴肺经也被称为太阴湿土之经,因为它的源头与足太阴经相同。少阴经被称为少阴君火之经,这是因为它的源头在足少阴心经,而手少阴心经也被称为少阴君火之经,因为它的源头与足少阴经相同。厥阴经被称为厥阴风木之经,这是因为它的源头在足厥阴肝经,而手厥阴心包经也被称为厥阴风木之经,因为它的源头与足厥阴经相同。这些经脉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被视为六经之一。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