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满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脾在五行中属土,位于中舟,职司运化,升清降浊。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在病理情况下,脾土的功能也可能会受到破坏,造成脾土拥郁,导致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无法转化为精微和气血,且无法升清降浊。这种情况会导致水湿蕴结成痰浊,阻塞于脉络之中,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引发各种证候。例如,清阳不升,精微无法均匀分布,脑府无法得到滋养,就会出现眩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当痰浊阻塞于心之脉络时,会出现心胸憋闷、疼痛、短气、喘息不得卧等症状。如果痰浊蕴结于肺之脉络,则会出现喘促气急、咳嗽、咯痰等症状。当痰客于肝之脉络时,可出现眼目干涩、视物昏花、巅顶灼痛、急躁易怒、睡眠不安、筋脉拘挛等症状。如果水湿停于肾之脉络,则会出现腰腹冷痛、四肢不温、周身浮肿等症状。如果水湿痰浊留于胃肠,则会出现腹痛、腹胀、纳少便溏等症状。
脾土之所以受到戕害,一般可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饮食所伤: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又嗜食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黏腻、腥膻、生冷、不洁之物,则呆胃滞脾。二是忧思气结:忧愁思虑过度,损伤脾胃,则枢机不利,升降功能滞塞,气机痹阻。三是肝郁伤脾:肝属木,脾属土。在正常情况下,肝木要制约脾土,使之不致运行太过。若郁怒伤肝,致肝气过旺,过度克制脾土,则脾胃虚损。四是过劳伤脾: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劳均会损伤肺脾之气,即所谓“劳则气耗”。五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长期大病、久病之后,或失治误治,损伤肾气,致肾阳不足,阴寒内盛,不能蒸腾化气,温煦于脾,则脾胃虚弱。
以上导致脾虚的原因中,除脾脏本身外,均与脾之所克与脾被所克之脏有关,即与肝肾有关,与生养脾土之“母”,即心的关系更为密切。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五行中属火,有助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腐熟之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需心血之濡养,心神之主宰;心对脾的正常运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心阳不振,心火不能生养脾土,致脾阳虚衰,阴寒内生,则肾水侮之,肝木乘之,使脾土愈虚。若心阳振奋,君主之官昌明,心火正常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就不会侮于脾土;脾土也会得肾阳、心阳之温煦,心火之养育,使之运化正常,升降有度,精微气血布散以养全身。肝木与心火之间存在母子关系,即木生火,也即肝藏血以供奉于心。反之,肝能正常发挥生理效能,要靠心主血脉以濡养之、心藏神以主宰之,使肝木不致过亢,进而不致对脾过度克制。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心情就等同于调节脾胃。调整心情的方法包括补充和激发心气、阳气,改善和畅通心脉,培养和滋养心血,镇静和安神,以及清心降火等。根据具体的证型,需要灵活加减,以适应心的特性,缓解脾土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