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供血不足,即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是指体内血脂及黏稠度过高,导致冠状动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的弹性减弱、管腔狭窄、血流缓慢、血栓形成,导致心肌和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病变,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怔忡、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可致心、脑血管梗死等。这种病症属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虽然中医没有冠名,但可以归入胸痹、心悸、眩晕、头痛、肢麻、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部位虽在心、脑,病因病机与心、脾、肾的亏损,以及过食膏粱厚味、七情内伤、思虑劳倦、寒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证候。 就该病的治疗,笔者认为,虽然心脑供血不足在临床上通常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同时存在,但应该明确其轻重缓急,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从“心脑同调”入手,以益气活血、疏经通络为主,常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1.胸阳不振:由于心阳不足,气机阻滞,行血不畅而致。症见胸痛心悸,面色苍白,身寒肢冷,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自汗便溏,脉象沉细无力,舌质胖淡苔薄白。
治法 温阳行气,养心安神。
方药 生脉通络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瓜蒌各15克,五味子、薤白、桂枝、郁金、元胡、茯神、生龙骨各10克,三七、甘草各6克,水煎服。
2.痰瘀阻络:由于脾失运化,化生痰浊,脉络瘀滞而致。症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脘腹痞闷,渴不欲饮,恶心痰多,纳食减少,脉象弦细而涩,舌质紫暗苔白腻。
治法 健脾化痰,活血祛瘀。
方药 二陈化瘀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各12克,丹参、川芎、白术各15克,红景天、石菖蒲、胆南星、远志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3.气虚血瘀:由于脾胃虚弱,运气无力,血脉瘀滞而致。症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象缓细无力,舌质淡红苔白。
治法 补阳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克,丹参、伸筋草、豨莶草各15克,桃仁、红花、地龙、牛膝、路路通各10克,水蛭、桂枝、甘草各6克,水煎服。
4.肝风内动:由于脾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妄动而致。症见眩晕头痛,肢体麻木,口干耳鸣,少寐多梦,大便干结,重则半身不遂,脉象弦细而数,舌质红苔黄燥。
治法 滋养肾阴,清肝熄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各12克,桑寄生、石决明、杭菊花15克,川牛膝、龙胆草、山栀、生白芍各10克,僵蚕、甘草各6克,水煎服。
总之,对于这种疾病,只要抓住要点,辨证准确,组方无误,用药恰当,并且患者密切配合,就可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病情的目标。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