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盛致口干症治疗关键

来源: 药材童子
发布时间:2023-12-28 02:54:52

曲淑芹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院

口干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会感到口干难忍,有时还会伴随心烦不宁。口干症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口干症的发生与脾虚湿阻有关的比例相当高。然而,很多时候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就诊时已经服用过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的药物,从而忽略了四诊要点。因此,对于口干症的诊断和治疗,正确识别病因并遵循正确的治疗原则非常重要。

脾虚口干证四诊要点 口干、或口黏腻、或自述不愿张嘴说话、口渴不欲饮水、或口渴喜温饮、或稀便、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印,舌质淡、或淡绛、或淡紫,舌苔白、或白腻、或有白涎,脉沉、或弦。

口干症证候鉴别 (1)阴虚火旺证:口干、口渴喜饮、频频少饮,舌体正常、或舌体瘦薄、或舌体有裂纹,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见少苔、或无苔,脉细、或弦细、或沉。(2)热邪内盛:口干渴喜凉饮,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或脉弦数。(3)秋燥当令:口干燥在初秋,口干咽燥,唇裂。

辨证分析 脾位于中焦,具有主运化、升清等功能,脾主运化是指有主管消化饮食和吸收运输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水谷精微的输布赖脾的升清功能;脾开窍于口,《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调、劳倦所伤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司,脾失运化,不能升清;湿邪内生,阻遏阳气,津不能上承,而致口干、口黏腻,并有特征性舌诊征象。

脾虚口干证治疗 治疗的核心是健脾化湿。湿蕴容易化热,酌加燥湿清热之品,如用小剂量黄连等,以燥湿清热醒脾。常用方剂香砂养胃丸、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化裁;常用药物:黄芪、白术、茯苓、砂仁、升麻、黄连、桂枝、半夏、香附、合欢等等,辨证立法谴方用药。脾虚湿阻证若过用滋腻药物,就会进一步阻碍脾阳、脾虚不运,加重口干症状;若过用苦寒清热药物,损伤脾胃功能,口干症状也不能缓解。

《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句话强调了观察疾病最初迹象的重要性,以及发现疾病根源的能力。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需要以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态度,关注病人身体的微小变化,以此来判断病情和病从。 其中,辨证是中医诊疗的核心灵魂。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四项基本要点,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式,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通过辨证的方法,确定病因和病从,进行相应的治疗。因此,掌握四诊技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优势,取得临床疗效。 在口干症的治疗中,阴虚火旺和脾虚湿阻都可能成为病因。但是,只有通过辨证论治,掌握四诊技能,才能对病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于口干症的治疗,医生需要充分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