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包含地名
阿胶原产于山东东阿县的阿井
巴豆产于巴蜀
强调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功效稳定雄厚,历代沿袭下来主产于某一特定产区的中药材。
广陈皮(新会皮)、广藿香、广陈皮、广木香——广东
杭菊——杭州
川连、川芎、川贝母——四川
建曲、建泽泻——福建
云茯苓——云南
关防风、关黄柏——东北地区
因味得名
细辛(辣)、甘草(甜)、酸枣仁(酸)、苦参(苦)
因色得名
青色的药物:青皮、青蒿、青黛等;
赤色的药物:朱砂、红花、赤芍、丹参等;
黄色的药物:大黄、黄柏、黄连、黄芩等;
白色的药物:白芷、白术、白薇、白芨等;
黑色的药物:黑豆、黑芝麻等。
因形态得名
牛膝——因其茎节膨大像牛的膝关节一样,因而得名
乌头——因其根像乌鸦的头而命名
钩藤——藤上有弯曲对称的双钩故名
狗脊——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
因生态得名
夏枯草——每到夏至即枯黄萎谢而得名
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名
因气香得名
木香、麝香、檀香
因气臭得名
鱼腥草、臭椿
因质地得名
滑石
1.以根入药的部分命名的中药最为广泛,如葛根、芦根、山豆根、板蓝根、白茅根、麻黄根等;
2. 以叶入药的有枇杷叶、桑叶、侧柏叶、淡竹叶、艾叶、荷叶、紫苏叶等;
3.以花入药的有金银花、菊花、厚朴花、月季花等;
4.以种子、种仁入药的则有车前子、芥子、苏子、青葙子、蛇床子、菟丝子、葶苈子、桃仁、杏仁、火麻仁等;
5.以种皮、茎皮及根皮入药的有大腹皮、陈皮、桂皮、地骨皮、桑白皮、白鲜皮、五加皮等;
6.以全草入药的有仙鹤草、灯心草、车前草、老鹳草、金钱草等;
7.以茎枝入药的有桑枝、桂枝、紫苏梗等;
8.以藤茎入药的有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
9.以动物某个部位入药的鹿茸、熊胆、龟板、蝉蜕等。
益母草——对产妇有益
骨碎补——对骨折有利
石决明、决明子——都可明目
合欢花、夜交藤——都可安神
防风——防避风邪外袭
苁蓉——补而不峻,有从容和缓之性
王不留行——活血行滞,走而不守,虽有王命也不能留其行
1.采收
霜桑叶——霜打以后采摘的桑叶
款冬花——12月为盛产期,李时珍曰:“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
半夏——其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而得名
2.炮制
侧柏炭、姜炭、血余炭——炒炭存性生用以止血敛涩
部分药属于纪念某一医生创造而命名,这跟世界尊重科学家首创精神的意思相同
使君子——潘州郭使君治疗小儿科疾病常用的药
何首乌——有位姓何的老人,因吃了它而获长寿且须发变黑而得名
牵牛子——传说中田野老人牵牛谢医而得名
刘寄奴——相传来高祖刘裕(幼名叫寄奴)年青时曾入山射中一蛇,得到一种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千里光,用以治疗金石创伤,千里光又有刘奇奴之称
禹余粮——再如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岗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人们称为“禹余粮”。
补骨脂(破故纸)——“婆胡子”的音译(就好比巧克力、美利坚等的音译)
曼陀罗——梵语“细小圆形美丽的花”的意思
诃子——原名诃黎勒,梵语“天主持来”的意思
1.避帝王的名讳
延胡索——玄胡索(避清康熙帝玄烨的名讳)、元胡索(避宋真宗名讳)
薯蓣——薯药(避唐代宗李预名讳)、山药(避宋英宗赵曙名讳)
2.群众喜吉厌凶
白僵蚕——佳蚕
茯苓——福临
旋复花——全福花
3.避俗雅化
灶心土——伏龙肝
鸡蛋膜——凤凰衣
鼯鼠的粪便——五灵脂
一物多名现象
蚤休——重楼、七叶一枝花
大黄——西庄、锦纹
2.药名错别字现象
牛膝——牛夕
蒲公英——卜公英
考证中药材植物学分类与源流, 规范中药饮片正名、别名、拉丁名。
中药的命名方法多种多样,随着中药命名的规范化,有些名称随之不用,但中药的名称不仅是一个实用的代号,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了解中药的各种名称和命名规律,有利于我们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益于我们了解国家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根源,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定要以中药的正名为准,不要与别药混淆,误导自己,误导他人。中药正名即规范化的中药名称, 是经国家药政管理部门确认后固定下来, 并在全国推广使用的法定名称。中药的正名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药名考证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