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秋高气爽的天气又回到了人们的身边,室外的蓝天和习习的秋风让人很想去外面锻炼一下肌肉。的确,要迎接严冬的考验,秋季好好锻炼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原则,
运动时伤到自己恐怕事倍功半,所以特别提醒你,运动也要讲方法。
秋天锻炼对老年人和年轻人都有很多好处,因为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气温适中,气候宜人。在这种季节,会养成运动的习惯,让身体得到良性刺激,更容易适应入冬后的气候变化。锻炼也能增强体质,
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保持头脑清醒,精力旺盛。运动后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可得到改善。
慢跑、做操、打太极拳、散步、爬山、打乒乓球、羽毛球都是适合秋天的运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不过运动也有一些“利弊”,请注意。
锻炼法则一:注意衣着,预防感冒。
秋天和夏天不一样,早上的温度已经开始有点低了。运动的时候一般出汗比较多。如果你不注意,你有感冒的危险。所以,不要一起床就穿轻薄的衣服去户外,要给身体时间去适应。尤其是老年人,早上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
由于老年人椎间盘松弛,突然由卧位改为站立位可能会造成背部扭伤。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起床时更要小心。他们可以在床上舒展身体,伸展关节,休息一会儿就可以下床了。
外出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的外套,做完热身活动或运动一段时间后再脱外套,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身体着凉感冒。如果你运动后出了很多汗,你应该在回来的路上先穿上外套。
回到室内后,脱掉汗湿的衣服,擦干身体,换上干衣服。
秋季锻炼不要“单打独斗”。不热身就穿背心短裤上阵。穿着汗湿的衣服,待在寒风中也容易感冒,应尽量避免。
运动法则二:及时补水,防止秋燥。
从潮湿闷热的夏天到秋天,气候一下子干燥起来,气温下降很多。人体内容易积聚一些热量,秋季空气中湿度降低,容易引起咽干、气短、嘴唇干裂、鼻出血、大便干燥等症状。
另外,运动中流失的水分会加重身体对缺水的反应。因此,运动后一定要多喝白开水,多吃梨、苹果、牛奶、芝麻、新鲜蔬菜等软性食物,或者平时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汤等食物,以维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预防咽喉痛。
如果运动量大,出汗过多,可以在开水中加入少量的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有条件的话可以喝一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防止肌肉痉挛。
如果是做长跑运动,也要喝适量的糖开水,防止低血糖、头晕、出汗、肢体疲劳等不良生理反应。
运动时,运动前后都不能大量饮水。运动前饮酒过多容易增加肠胃负担,运动时也影响运动。运动后大量饮酒会带走大量电解质,部分会流出体外,对身体不好。运动时最好少量饮水。
比如运动20分钟,喝150到200毫升。
锻炼规则3:做好预防拉伤的准备。
对于任何运动来说,热身活动都是必要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人参加集体锻炼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一把自行车或三轮车停在路边就开始了。很多年轻人甚至出门就开始跑步,没有放松关节和韧带的活动,比较危险。
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稠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韧带的伸展性降低。没有准备活动,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也会下降。如果你在运动前没有充分准备活动,
会造成关节韧带劳损,肌肉劳损等。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运动成了一种伤害。所以,无论年龄多大,运动前都要做好活动准备。时间的长短和内容可以因人而异,但一般以微热为好。完成准备活动后,
无论你做的是慢速还是快速剧烈的活动,你的身体都能适应,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锻炼法则四:循序渐进,不要过度。
有些人认为体育锻炼是练好的必由之路,抵触情绪很强。其实不然。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都是适度的。运动过多或过少对健康都没有好的作用,只有适当的运动才能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不运动很容易发胖。
体内各器官的功能会下降,直接造成身体的抵抗力和应激能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过度运动会消耗大量体力而得不到恢复,但时间长了就会积劳成疾。
秋季锻炼和其他季节锻炼一样,运动量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运动的时候感觉身体有点热,有点出汗,运动后感觉很放松很舒服。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相反,如果你运动后非常疲劳,
休息后仍感不适,头痛、头晕、胸闷、心悸、食量减少。那你可能是运动量太大了,下次一定要减少运动量。
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也是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要符合这个原则,就是运动量不能太大,以免出汗过多,防止阳气流失。
运动要适时适度,循序渐进,选择轻松温和的项目,运动量小。可以在全身微热的情况下停止出汗,这样可以保证阴精得到克制,阳气不被消耗。
锻炼法则五:锻炼保护,预防损伤。
因为在秋季气温开始下降的环境中,人体肌肉和韧带容易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降低关节的生理活动,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的运动损伤。所以也要注意每次锻炼的方法。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意运动的幅度和强度,不要强迫自己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
中老年人的锻炼要“留有余地”。现在有些中老年人每天去爬山锻炼身体,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身体是否能承受这样的考验?老年人自我感觉良好有时是非常危险的。
老年人伸展四肢时要特别注意,以免拉伤。另外,中老年人不适合竞技体育。相对于年轻人,中老年人对一些带有报警性质的症状感觉并不明显,部分中老年人“童心未泯”,在比赛中争取竞争力。
如果计较输赢,会造成心绞痛或骨折等意外。因此,中老年人宜从事较柔和的活动。即使参加比赛,也不要把输赢看得太重,量力而行,不要“拼命”,不要用力接球,不要长跑。
健身运动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每次运动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产生各种代谢产物,打破体内原有的平衡。所以恢复过程其实也是锻炼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适当的休息、营养补充和物理治疗,身体才能恢复和建立新的平衡,全身才能保持健康。如果在没有充分休息的情况下再次进行剧烈运动,身体的负担会进一步加重,使代谢产物堆积,体内平衡严重失控。
如果不能通过必要的医疗手段纠正,就会向疾病的方向发展。不仅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还会导致健康受损。
此外,秋冬季节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秋冬之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往往比夏季高20毫米汞柱,容易造成冠状循环障碍。所以,运动前最好早上喝一杯白开水,稀释血液。
选择舒缓的运动模式,避免运动中出现意外。
运动法则六:早上不能空腹运动。
有些人习惯早上起来先去锻炼,练完再吃早饭,对身体不好。因为运动时身体消耗大量的能量,经过一夜的消化代谢,前一天晚上吃的食物已经消化完了,体内基本没有能量可以消耗了。
如果在肚子空空如也、饥肠辘辘的情况下还在运动,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对老年人来说更严重。所以,起床运动前,要喝点糖水或者吃点水果“垫垫”,这样,
身体获得一些启动能量,会更有利于健康。运动结束后,可以休息20到30分钟,让心肺功能恢复到稳定状态,同时让肠胃系统做好适当的准备,然后开始进食。
运动法则七:酒足饭饱时不宜运动。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很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晚上睡得很晚,早上有很多工作。很多人早上没时间运动,所以有些人把运动时间定在晚饭后。坚持运动很好,但是饭后马上运动。
连走路都不健康。这是因为饭后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大大增加,而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会相对减少。如果马上开始运动,消化的过程会受阻,胃肠道很容易生病。所以饭后30分钟运动比较好。
此外,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胃手术后患者、胃下垂患者、肝炎患者不宜将饭后散步作为运动方式。
锻炼法则八:晨跑不适合路边锻炼。
很多人喜欢的慢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最适合中青年人,慢跑能增强呼吸功能,使肺活量增加,增强心肌功能,所以慢跑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
秋天在林阴大道上慢跑,呼吸清新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现在在城市中,车水马龙的马路越来越多,不少人为了省事,就在马路边慢跑来锻炼,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因为秋季气候干燥,灰土容易飞扬起来,
使空气受到污染,在马路边跑步,肺活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和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无形中增加了对身体的损害。所以晨
跑和锻炼最好选择在公园等安静又干净的地方进行,而不宜在马路边慢跑。
锻炼法则九:锻炼同时保证睡眠
健身运动一定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的情况下,用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健身运动中,才能取得身体锻炼的成果和精神情趣的愉悦。如果在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体力下降或身体伤病时强行运动,轻则加重器官的负担,
重则损害机体的功能,所以进行锻炼也要在睡眠充足、精神饱满的时候进行。
俗话说“春困秋乏”,进入秋季气候宜人,日照时间变短,利用这一好时机尽可能保证睡眠充足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秋季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时再加上有序科学的锻炼,身体才能越来越好。
锻炼法则十:调整饮食,增强体力
秋季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为冬季抵御寒冷和各种秋冬换季时容易侵扰我们的疾病积蓄力量。同时,由于夏天天气炎热,体内的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
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都会食欲大振,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所以,
在秋季既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增强体力,另一方面也要小心体重增加,尤其是本身就肥胖的人。注意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不吃重油腻味的食物,免得加重肠胃负担,
还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使人萎靡不振,产生疲惫感。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疲乏,应该多吃新鲜少油食品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像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养血润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
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运动,多爬山、散步,既可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