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地瓜果
拼音注音
Dì Guā Guǒ
别名
地郎果(《贵州民间药物》),地枇杷果(《贵州草药》)。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桑科植物地瓜的果实。夏季采取尚未成熟的果实,晒干。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味甜。"
功能主治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用开水磨汁。
复方
①治梅毒:地瓜果一两,野枇杷一两,大麦冬五钱,小麦冬七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咽喉疼痛:地枇杷果(嫩的)晒干,每次三钱,泡开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瓜果
拼音注音
Dì Guā Guǒ
别名
地石榴、地郎果、地枇杷果、地瓜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地瓜榕的隐花果(榕果),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tikoua Bur.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尚未成熟的隐花果(榕果),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区的疏林、山坡、沟边或旷野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茎圆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节略膨大,触地生细长不定根。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6-8cm,宽l-4cm,先瑞钝尖,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疏浅波状锯齿,上面绿色,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浅绿色,沿脉被短毛;具三出脉,侧脉3-4对。隐头花序,成对或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常理于土内,球形或卵圆形,直径1-2cm,成熟时淡红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花被片2-6,雄蕊1-3(-6);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果为瘦果。花期4-6月,果期6-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隐花果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4-l.2cm。表面黄绿或淡红色,皱缩,基部有短柄。剖开后可见肉质花托内壁着生许多小瘦果。气微,味微计、微涩。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涩精止遗。主咽喉肿痛;遗精滑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用开水泡饮。
各家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疼痛。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