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

来源: 药材童子
发布时间:2024-01-11 23:11:01

《全国中草药汇编》:饴糖

拼音注音

Yí Tánɡ

别名

麦芽糖

来源

加工品。将米或其他淀粉物质,经过浸渍蒸熟后,加入麦芽,使其发酵,再加水煎熬,溶出所有糖分,滤除渣质,浓缩,即成饴糖。

本品有软硬之分,药用以软饴糖为佳。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主治脾胃虚弱,干性咳嗽,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

1~2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饴糖

拼音注音

Yí Tánɡ

别名

饧(《方言》),胶饴(陶弘景),饧糖(孟诜),软糖(《蜀本草》)。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性状

饴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味甘,药用以秋饴糖为佳。

归经

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阴经气分。"

性味

甘,温。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本草蒙筌》:"味甘苦。"

③《纲目》:"甘,大温,无毒。"

注意

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①《品汇精要》:"中满不宜用,呕家勿用。"

②《纲目》:"秘结、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功能主治

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①《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②《千金·食治》:"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却咳嗽。"

③孟诜:"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

④《日华子本草》:"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脏。"

⑤《圣惠方》:"解乌头、天雄、附子毒。"

⑥《本草蒙筌》:"和脾,润肺,止渴,消痰。治喉骾鱼骨,疗误吞钱环。"

⑦《本草汇言》:"治中焦营气暴伤,眩晕,消渴,消中,怔忡烦乱。"

⑨《长沙药解》:"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烊化冲入汤药中,1~2两;熬膏或入丸剂。

复方

①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②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气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③治卒得咳嗽: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伤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顿服之。(《食疗本草》)

⑤治咸哮喘嗽:胶饴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本经逢原》)

⑥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蒸化,乘热缓缓呷之。(《本草汇言》)

⑦治大便干结不通:饴糖拈成指头大,用香油涂拌绿矾末,塞谷道内。(《本草汇言》)

⑧治胎坠不安:饴糖五钱,以砂仁泡汤化服。(《本草汇言》)

⑨治诸鱼骨哽在喉中:饴糖不拘多少,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又渐作大丸,再吞。(《圣济总录》饴糖丸)

⑩治误吞银环及钗者: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古今录验方》)

⑾治误吞稻芒:白饧频食。(《简便单方》)

⑿服药过剂闷乱者:饴糖食之。(《千金方》)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②《纲目》:"甘属土,肾病毋多食甘。甘伤肾,肾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③《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④《药征续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⑤《本经疏证》:"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此独何借于饴糖?夫《别录》补虚乏巳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以是见此虚此乏,断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虽然,虚乏而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金匮》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饴糖

拼音注音

Yí Tánɡ

别名

饧、胶饴、软糖、饧糖、糖稀

英文名

Malt Sugar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1.陶弘景: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厚蜜者,建中汤中多用之。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今酒用曲,糖用蘖,犹同是米麦,而为中上之异,糖当以和润为优,酒以醺乱为劣。

2.《蜀本草》:《图经》云,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场。粳米、粟米、大麻、白术、黄精、枳椇子等,并堪作之,惟以糯米作者入药。

3.《本草纲目》:按刘熙《释名》云,餹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

来源

药材基源:为用高梁、米、大麦、小麦、粟玉米等含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ccharum Granorum,Saccharum Granorum, Glucidtemns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产。

原形态

饴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

性状

味甘,药用以软饴精为佳。本品以浅黄、质粘稠、味甘无杂味,为上品,干硬名饧,不堪入药。

化学成分

含麦芽糖89.5%,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烟酸等。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麦芽糖的一般作用,临床观察有滋养、止咳、止腹绞痛作用。

炮制

本品通常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麦芽,搅合均匀,微火煎熬而成。

归经

脾;胃;肺经

性味

甘;温

注意

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功能主治

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烊化冲入汤药中,30-60g;熬膏或入丸剂。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2.《本草纲目》:甘属土,肾病毋多食甘。甘伤肾,肾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3.《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际,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4.《药征续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5.《本经疏证》: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此独何借于饴糖?夫《别录》补虚乏已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以是见此虚此乏,断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虽然,虚乏而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金匮》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6.《名医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7.《千金·食治》: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却咳嗽。

8.盂诜: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

9.《日华子本草》: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脏。

10.《圣惠方》:解乌头、天雄、附子毒。

11.《本草蒙筌》:和脾,润肺,止渴,消痰,治喉鲠鱼骨,疗误吞钱环。

12.《本草汇言》:治中焦营气暴伤,眩晕,消渴,消中,怔忡烦乱。

13.《长沙药解》: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

摘录

《中华本草》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