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根据《汤液经法》主方,总结了外感内伤疾病复杂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创立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科室提供了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
表里病的诊疗规律是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太阳阳明合并疾病,就要先解表,或者表里兼治。
正常情况下,外感疾病首先侵袭太阳,然后由表及里传播。太阳病的表证不解决,称为太阳阳明病内热。太阳阳明病初起,如果太阳表证明显,而阳阳明内证不太好,必须先解表证,表证可攻。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太阳初起病时,会出汗,汗先不出,因属阳明,稍有微汗,则不恶寒。太阳不停,就不要下山,正好相反,可以出一点汗。”没有止住太阳之病,马上看到阳明证的人,
称为太阳阳明并病,持续微汗,为阳明证。如果你不怕冷,证明给太阳看,然后我们再讨论。太阳病了,就不能下山。可以先用出汗的方法解决问题。另外《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多,
微恶寒者,表里不解可出汗,故桂枝汤宜。这里的阳明病是指“胃脘过盛”引起的多汗、体热的证候,而今天的脉象迟则是津液损伤的反映。出汗太多是营地和警卫之间的纠纷。微恶寒,表示表里尚未解。这种综合症实际上是太阳阳明病,
由于太阳表虚、中风症状明显,桂枝汤仍适用于通过调节魏莹的小汗法来解表。《伤寒论》第235条:“阳明病,脉浮,喘而不汗,汗多者,麻黄汤宜。”这篇文章也叫阳明病,
表示具有《阳明病大纲》所描述的胃家族特征。一般来说,阳明病是由出汗引起的,但本文指的是呼吸困难不出汗,脉浮,所以实际上是太阳阳明病的结合,因为表证明显,所以用麻黄汤先发汗解表。另外,
《伤寒论》第三十六条:“太阳、阳明合病,气盛者不宜下,宜用麻黄汤。”这篇文章还说,乍一看阳明的证候并不严重,但以气满胸臆的麻黄汤为主证。首先应使用麻黄汤来缓解表证。
太阳阳明证,如果太阳阳明病和阳阳明病的症状都很严重,就要由表及里治疗。如《伤寒论》第三十八条说:“太阳中风,脉紧,发热恶寒,身痛烦躁不出汗者,以大青龙汤为主方。
“脉紧、发热、恶寒、身痛是太阳的表证。烦躁无汗是由于表证、表里不一、表热表里所致。此时阳明的内热已经很厉害了,称为太阳阳明合病。因为阳面过盛,阳明内热非常严重,
因此,给予大青龙汤,以解释太阳的表证,并清理阳明和热的内部,以达到表里解释的效果。此外,《伤寒论》第34篇葛根黄芩黄连汤,第63、162篇麻杏石干汤也有此法。
太阳太阴,先治,或者表里兼治。
如果太阳表证既有里虚又有寒证(即太阳太阴并发疾病),当里虚寒证严重时,先急救后攻表,也是仲景的方子。《伤寒论》第九十一条:“伤寒若治,则继续受益,五谷不清。
痛苦的人要紧急抢救;腰疼清肠的,急需帮助。用四逆汤救内,桂枝汤救外。“伤寒应以发汗为治,但医者误用下法,致使病不止清,由表及里,变为表证兼虚寒的太阳太阴病。此时,虽然有表证,
也宜用四逆汤急救其内,再救表。《伤寒论》第372条:“因腹泻而有腹胀、身痛者,宜先温其内,即攻其表。温利适合四逆汤,桂枝汤适合攻表。”本文明确了太阳太阴不能合并疾病,明确了急救的方法。
另外,太阳太阴不生病,如果虚寒里不太好,就要表里兼治。《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若不除表症,而数症,则与热、利相联,利不止,心肿而硬,表里不明。桂枝参鸡汤是高手。
太阳病还有一些外感证,如发热、身痛等,不是桂枝汤能解决的。反而频频失足摔倒,严重伤了中气。所以表热郁结与里虚相联,形成太阳太阴证,表里难懂,里虚寒证不太好。桂枝参鸡汤是用来救里解表的。
内外兼修。太阴病以里虚寒邪为特征,常伴有津液不足、血虚。另外,《伤寒论》多处都提到了邪内饮之证,所以治疗不能先解表或温里,必须解表和促饮同时进行。比如《伤寒论》第四十条:“伤寒难懂,
小青龙汤主要用于心下有水汽,干呕,发热咳嗽,口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喘息者。“伤寒表里不解,心中有湿气,说明此证为表寒饮之证,即太阳太阴,与病合,饮止于胃。小青龙汤用于治疗太阳的外部。
同时,饮寒以救内虚外寒,达到表里兼施的效果。再如《伤寒论》第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口渴微热,以五苓散为主。”浮脉、微热是表证所不能理解的;小便不好,解渴是最好的戒酒方法。
这也是由于太阳的太阴病,里面有冷饮,所以用五苓散解表利饮,表里兼治。《伤寒论》第50条:“若脉紧,则应视为身痛,应以发汗缓解;假尺子迟到了也不要流汗。你怎么知道的?骄傲不足,热血不足。
《伤寒论》第六十二条:“汗出后身痛脉缓,桂枝加白芍、生姜各加一两人加三两新汤。”表证身痛者,宜用麻黄汤止汗,但脉迟则为胃气不足,津液不足之反映。
就是太阳太阴,也是津液不足,气血不足。治疗上,用桂枝新加汤温中、生津解表。
表里病的诊断和治疗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
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的相对病位,都属于人体患病后病位内症状的反应。病情必须反映在疾病的位置上,由于病情的反应,疾病的位置也必须显示出来。所以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必然伴随着阳、阴、寒、热、虚实的疾病反应。
同理,所谓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必然伴随着病位的反应。因此,结合病位和疾病反应可以区分六种证型,即病位的表、里、半表有阴证、阳证。
属于六经之病,即表里有实有热称为表阳证(太阳病),表里有虚有寒称为表阴证(少阴病);里实热证称为里阳证(阳明病)。
里虚寒证称为里阴证(太阴病);表里实热称为阳证(少阳病),表里虚寒称为阴证(厥阴病)。仲景是指所有有六经的疾病,无论外伤还是内伤,都不属于六经范畴。
因此,它可以应用于临床上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表里病包括太阳阳明证和太阳太阴证的两端。太阳阳明病复杂,太阳病明显,但阳明病初期不是很好的时候,如果急,就要规范治疗,先解表再攻里。阳明病严重,太阳表证不解时,要表里兼治。如果你只关心解表,
会伤津液,使阳明内热加重;如果只攻内,会把内空化,引邪入内,导致很多变化。所以,太阳阳明在表里皆病时,应先解表里或表里兼治,切忌不了解表里而攻内。太阴病有太阳表证和里虚寒证,治疗必须帮助里虚解决外邪。
如果只关注表证,持续出汗,表证会减少一段时间,但很快就会反复,因为患者有内虚外寒之证。如果发汗解表,会伤及津液和阳气,正气无力抗邪,使内更加虚损,不可理喻。此时必须急救虚寒,扶助正气,兼顾解表。
可以驱邪出门。如果太阳的表证伴有晕厥、下法等严重阴寒证,就要先救里,再救表。这也是仲景表里兼治的法则。
对于太阴病的表邪内饮证,应特别注意。当表证未解,内有水时,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在治疗时都要同时解表和排水。这是张仲景多次强调的治疗原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鲍燕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