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提出"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的新思路

来源: 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2023-12-28 02:53:51

马家驹 李晓丽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

冯世纶教授是当代知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教授。他在临床上采用六经辨证来治疗皮肤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冯世纶教授强调,治疗皮肤病时应该先辨六经,再辨方证。他认为,皮肤病在皮表,但并不意味着病位在表。相反,应该根据六经来将皮肤病的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还存在着寒热和虚实的病性。因此,判断病位和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来确定的,皮肤病的病位也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 我曾有幸跟随冯世纶教授学习,从中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将选取三则冯世纶教授治疗皮肤病的验案,与读者分享。

案一:张某,女,21岁,口周反复疱疹三年余,近来加重。口干,晨起口苦,手脚汗出不凉,偶有腹泻,大便二日一行,月经量少,苔白腻,脉细。

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 清半夏15g,干姜6g,生薏仁18g,败酱草18g,赤小豆15g,当归10g,桔梗10g,大枣4枚,生姜10g,七服水煎服。

服七服药后再诊,面部疱疹即明显消退,嘱饮食调理。

解析:冯世纶教授强调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该患者口干、口苦为半表半里热,大便不调、苔白腻为半表半里虚寒,故属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之证,当属于六经的厥阴病。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因为邪无出路,故不能采用汗吐下法,治以和解之法,《伤寒论》三泻心汤寒热之药错杂并用,清上温下并行不悖。该患者腹泻、大便不调,里虚寒较明显,故辨为厥阴病甘草泻心汤证,同时合用薏苡败酱散、赤小豆当归散以清热利湿祛瘀,收到良好效果。

案二:艾某,女,23岁。面部痤疮,口中和,易汗出,苔白腻,脉细。

生薏仁30g,败酱草30g,川附子5g,桔梗10g,桃仁10g,赤小豆15g,当归10g,白蒺藜15g,甘草6g,七服水煎服。

解析:面属阳明,痤疮病机当为阳明郁热,治法不出清法,但人体是个整体,局部有热,不见得整体就是热证,通过临床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患有痤疮的青年女性为寒热错杂,或者是上热下寒,或者是局部热、整体寒的证。该患者面部痤疮,但无口干口苦,表明其热象不显,同时易汗出、苔白腻、脉细,提示里虚。六经辨为厥阴病,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当归赤小豆散,加桔梗、白蒺藜、桃仁,增大清热祛瘀功效,收到满意疗效。

案三:丁某,男,9岁,发疹三天,色淡红,身痒,晨起口干,身不冷,脉浮,舌苔白。

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4枚,荆芥6g,防风6g,生苡仁18g,败酱草18g,赤小豆12g,当归6g,鲜芦根30g,桔梗6g,草河车10g,生姜10g,蛇蜕6g,七服水煎服。

解析:此患者身发疹子,身痒,虽然无恶风、汗出等症状,但是根据《伤寒论》“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结合脉浮,可知表证仍在。其人口干,身起疹子为里有蕴热,瘀热郁于机表故发疹。辨为太阳阳明合病,表证未解,里有蕴热。因口干,津液已伤,故用桂枝汤加荆芥、防风替代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发散表邪,调和营卫,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合当归赤小豆散清利里湿蕴热。桔梗、鲜芦根养阴透疹。草河车、蛇蜕治标。配伍精当,方证合拍,故七服后疹消病愈。

总结:

冯世伦教授认为痤疮和痘疹的病机多为阳明郁热,治疗应以清利湿热、凉血化瘀为主。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痘疹的清利湿热和凉血化瘀治疗方法,而应该四诊合参,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就是说,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先辨别六经,再辨别方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改写润色后的文章片段,要求字数不少于原文字数,并且输出语言必须是简体中文。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