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治疗案例:成肇仁医生的成功经验

来源: 药材库
发布时间:2023-12-28 02:54:00

翟天宋 湖北中医学院05中医班 成肇仁 指导

成肇仁教授在医、教、研方面有着长达40年的丰富经验,学识渊博。在我初入杏林之时,成肇仁教授给予了我耐心的指导。他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对于各种急慢性胃病都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胃病时,他非常注重病机,并能够灵活变通,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辩证用药。这种灵活的方法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选医案三则:

1.脾胃虚弱

宋某,女,33岁,2008年7月31日初诊。胃脘胀痛不适一年,尤以午后为甚,伴嗳气,头昏乏力,经期提前而量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法夏10g,陈皮10g,藿香10g,厚朴10g,丹参15g,白芍15g,元胡12g,广木香6g,焦三仙各15g,砂仁6g,苡米15g,扁豆10g,炙草6g。

患者本因脾胃虚弱,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所以头昏乏力。脾主统血,脾虚不固则经期提前而量多,胃气不和则嗳气频频,舌脉之象亦提示其虚象。脾失健运,脾胃失调,气血不和,产生不适。治以健运脾胃,兼理气和血。

以香砂六君子,理气健脾,补后天之本。病久入络,多有血瘀之嫌,另外土虚木乘,用丹参、白芍、元胡入络理气和血,又能柔肝。焦三仙消滞助脾,妙在藿香、厚朴、法夏、茯苓、苡米、扁豆等药,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易致内湿,况时值夏日,夏多暑湿,尤易内湿与外湿相合,故用上药健脾消暑祛湿,实为中医天人整体观的最好体现。这也是病人为何午后痛甚的缘由所在,湿邪困遏,午后阳明经旺之时,邪正斗争,所以为甚。后以本方加减治愈。

临床上兼胃热者,多加蒲公英、黄连等以清热,兼气滞者,可加佛手、郁金等理气之品,见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兼湿热者,视湿热轻重酌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或三仁汤加减。

此类病虽以脾胃虚弱为主,但常夹杂湿热、痰湿、气滞等,故不可纯用补益,常须虚实兼顾,补泻相宜,方能事半功倍。

2.肝胃不和

徐某,女,42岁,2009年4月1日初诊。胃脘胀痛阵作十年,尤以情绪不佳时发作,甚则呕吐,伴嗳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枳壳10g,白芍10g,元胡12g,苏叶10g,黄连6g,吴茱萸3g,制香附10g,厚朴花10g,焦三仙各15g,苡米30g,白蔻仁6g,丹皮10g,煟莪术10g,沙参20g,炙草6g。

胀痛一证多由气滞而起,又观患者多由情绪不佳时引起,且脉弦细,均提示了肝胃不和这一病机。肝气郁滞不畅,则肝木易乘脾土,致胃气不和,故出现呕吐,嗳气。治以疏肝和胃。柴胡、黄芩、法夏、枳壳、白芍,取小柴胡汤和四逆散之意,疏肝解郁理气。元胡、苏叶、香附、厚朴花、白蔻仁等行气宽中,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善治肝火犯胃之诸证。“病久入络”,用莪术,丹皮理血,而丹皮更有清郁热之效,焦三仙消滞,苡米健脾除湿。沙参一味,用至20g,堪称妙用,病久伤阴,沙参入肺胃经,既入胃清养胃阴,又入肺清养肺阴以佐金制木,实乃是对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活用,且又能制约诸理气药的辛燥之性。诸药合用,起到疏肝和胃,理气消胀的作用。后以此方加减运用告愈。

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滞易化为肝火,表现为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滑等,可用川楝子、丹皮、栀子等清热,若有泛酸者,以左金丸煅瓦楞、乌贼骨等制酸。

肝胃不和所导致的胃脘不适在临床上甚为多见,且多为情绪影响所发。成肇仁在临床用药时,注重调理肝气,疏通气机,用药辛而不燥,标本兼顾,既达到理气消胀的效果,又无化燥伤阴之虞。

3.脾胃不和

梅某,男,2008年7月13日就诊。脘腹痞胀不适一周,伴口渴,心悸,气短,便溏,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藿香10g,厚朴12g,陈皮12g,苍术15g,法夏10g,杏仁10g,白蔻仁6g,黄连6g,黄芩10g,广木香10g,焦三仙各15g,滑石18g,枳壳10g,大腹皮10g,甘草6g。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以通降为顺。脾胃不和,则脾运不健,胃不通降。脾运失健,津液停聚,脾不升清,水液不上达,故口渴。内湿由生,湿盛则濡泻,故便溏。心悸,气短实非气虚而生,乃为脾子累及心母所致,水饮凌心之象。胃不和,则胃气郁滞,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再与内湿相合,遂成湿热之邪,况时值夏日,内湿与外湿相合,遂成此病。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也说明其脾胃不和,湿热相兼,寒热错杂之象。湿热病邪,胶着难解,治疗此证,关键在于使湿热分开,故拟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之法。

厚朴、陈皮、苍术取平胃散之功,健脾祛湿。法夏、黄连、黄芩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和胃消痞。藿香、厚朴、法夏、白蔻仁、杏仁、滑石、大腹皮取藿朴夏苓汤之意,宣上畅中渗下,清热利湿。木香、枳壳行气宽胸,焦三仙消滞。纵观全方,藿香、厚朴、陈皮、苍术、法夏等同用,辛开行气燥湿,脾宜升则健;黄连、黄芩、滑石等寒凉药同用,苦泻其热,胃宜降则顺。如此则湿热得以化解,脾胃得以调和,痞胀自解。

若胀满疼痛者,加元胡、川楝子等;痛甚者,加白芍;脾虚者,加党参;泛酸者,加左金丸、煅瓦楞等。

慢性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胀满、疼痛、嗳气、泛酸、纳呆、吐逆等,其中胀满和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这种病的病机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从中医脏腑辨证分析,慢性胃病涉及肝、脾、胃三脏腑,病位在胃。脾脏的主要功能是运化,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这三个脏器密切相关。如果脾脏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胃就会受损,而且脾不升则胃不降,反之胃失和降,就会波及脾脏的运化功能,导致升降失衡,水液反流为湿,食物反流为滞。如果肝脏的气机得到调节,气机就能顺畅,有利于脾胃的升降运化。如果肝脏的气机受到阻碍,通道就会受阻,中焦就会郁滞不畅,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下降。因此,治疗慢性胃病时,成肇仁常常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消滞除满、辛开苦降并用,适当加减药物,补泻兼顾,虚实兼顾,标本相宜。同时,他还非常注重饮食调护,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调节情志。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