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主要包括饮片的炮制理论、炮制方法和质量要求。
第一节概述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这是中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治疗的需要、药物本身的性质、配药和制剂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工艺、规格、历史沿革和发展方向的学科。以上概念在A型和X型题中都可以出现。
汉代所说的“角质发”和“焦疗”是最早的炭药——。“醉”就是当时的切块。到了刘宋时期,雷标已经写了《雷公炮炙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1892种药物,其中有330种中药被记载为“修治”。《炮炙大法》,明代苗希雍所著,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将以往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制十七法。
清代张仲淹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加工专著,大部分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认为炮制在中药中非常重要。他说,“加工未知,药性不确定。
然后煎药不准,不验病。"
第二部分
中药炮制、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
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药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要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中药的清洗、切制、加热、添加辅料等都会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煅应用较为广泛。很多中药,如芥子、牛蒡等,炒后能杀酶护苷。矿物药、动物壳、化石药常采用煅烧处理,可使其变脆变脆,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明矾煅烧后干湿交替,收敛性增强。残血炭化后可以止血。川乌和草乌经加热煮沸后,毒性明显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用辅料制成后,在性味、功效、归经倾向、毒副作用等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达到疗效的最大化。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盛衰、归经、毒性的影响。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首先,通过“反制措施”来纠正药物的偏向,从而缓和药物的本性。比如栀子姜汁制成后,可以减少苦味和寒性,避免受伤;
二是通过“自配”,增强药物的性味,增强疗效。比如胆汁造黄连,增强了黄连的苦寒性。所谓寒则益寒;酒制仙茅增强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则益热;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如天南星味辛温,善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胆南星,味苦寒,有清热化痰、息风镇惊之功。
(2)加工对起伏的影响
药物经过炮制后,其作用趋势是可以改变的,如酒诱药物上行,盐诱药物下行归肾经。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很多中药都是在归经理论的指导下炮制的,特别是配一些辅料,比如醋入肝经,蜜入脾经,盐入肾经等等。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常用的脱毒处理方法有清洗、气泡漂白、水飞、加热、添加辅料、脱脂、蒙砂。有毒的中药可以加工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