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疸病因内伤与外感及其治疗方法

来源: 久久
发布时间:2023-12-28 02:46:24

黄疸之证,其中所说脾受湿热,以及西医学说中的胆汁滥行,实际上这两者是可以通过沟通渠道相互联系的。在中医经典中,黄疸分为内伤和外感两种,我们先以内伤者为例。内伤黄疸,患者身体没有发热,但出现黄疸,其症状逐渐加重,先出现小便黄,然后是眼黄,接着是周身发黄,饮食减少,大便颜色变白,经常出现闭塞。这些症状是由于脾土受伤,湿邪内蕴而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不必有热症状。脾土受伤,气化不能正常流通,导致肝胆之气化被阻塞,胆囊中贮存的汁液也被阻塞而蓄积。这使得肝胆的浊邪无法正常通过小肠以转化为食物,而是反流回血液中,导致周身发黄。因此,在治疗内伤黄疸时,中医强调需要胆脾兼顾。例如,《金匮要略》中的小柴胡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少阳胆经方剂,此外,《茵陈蒿汤》和《栀子黄柏汤》也是治疗酒疸和谷疸的方剂,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清肝胆之热,使肝胆得以畅通。而硝石矾石方剂,则是治疗女劳疸的总方剂。该方剂中的硝石、矾石等药物需要用大麦粥汁调和后服用,每日三次,随着大小便一同排出。小便正黄色,大便正黑色也是该方剂的典型症状。不过,该方剂中的矾石,有些医学家认为应该是白矾,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尔雅》的解释,矾石一名就是涅石,而涅字则是指黑土在水中,因此可以得知矾石也被称为染黑之色。既然名字叫做涅石,那么它也应该是治黄疸所需之物。然而,愚医体验所得,认为白矾的功效要优于皂矾。

盖黄胆之证,中法谓由脾中蕴蓄湿热,西法谓由胆汁溢于血中。皂矾退热燥湿之力,不让白矾,故能去脾中湿热。而其色绿且青(亦名绿矾又名青矾),能兼入胆经,借其酸收之味,以敛胆汁之妄行。且此物化学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铁而成。是知矿中所产之皂矾,亦必多含铁质。尤可借金铁之余气,以镇肝胆之本也。硝石性寒,能解脏腑之实热,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热。且其性善消,遇火即燃,又多含养气。人身之血,得养气则赤。又借硝石之消力,以消融血中之渣滓,则血之因胆汁而色变者,不难复于正矣。矧此证大便难者甚多,得硝石以软坚开结,湿热可从大便而解。而其咸寒之性,善清水腑之热,即兼能使湿热自小便解也。至用大麦粥送服者,取其补助脾胃之土以胜湿,而其甘平之性,兼能缓硝矾之猛峻,犹白虎汤中之用粳米也。

[按]︰原方矾石下注有烧字,盖以矾石酸味太烈,制为枯矾则稍和缓。而愚实验以来,知径用生者,其效更速。临证者,相其身体强弱,斟酌适宜可也。

或曰︰硝石、朴硝性原相近,仲景他方皆用朴硝,何此方独用硝石?答曰︰朴硝味咸,硝石则咸而兼辛,辛者金之味也。就此一方观之,矾石既含有铁质,硝石又具有金味,既善理脾中之湿热,又善制胆汁之妄行,中、西医学之理,皆包括于一方之中,所以为医中之圣也。且朴硝降下之力多,硝石消融之力多(理详砂淋丸下)。胆汁之溢于血中者,布满周身难尽降下,实深赖硝石之善消融也。又朴硝为水之精华结聚,其咸寒之性,似与脾湿者不宜。硝石遇火则燃,兼得水中真阳之气。其味之咸不若朴硝,且兼有辛味。似能散湿气之郁结,而不致助脾湿也。

特是《金匮》治内伤黄胆,虽各有主方,而愚临证经验以来,知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不但治女劳疸甚效,即用以治各种内伤黄胆,亦皆可随手奏效。惟用其方时,宜随证制宜而善为变通耳。

[按]︰硝石矾石散原方,用硝石、矾石等分为散,每服方寸匕(约重一钱),大麦粥送下。其用大麦粥者,所以调和二石之性,使之与胃相宜也。至愚用此方时,为散药难服,恒用炒熟大麦面,或小麦面亦可,与二石之末等分,和水为丸,如五味子大,每服二钱,随证择药之相宜者,数味煎汤送下(因药中已有麦面为丸,不必再送以大麦粥)。其有实热者,可用茵陈、栀子煎汤送服。有食积者,可用生鸡内金、山楂煎汤送服。大便结者,可用大黄、麻仁煎汤送服。小便闭者,可用滑石、生杭芍煎汤送服。恶心呕吐者,可用赭石、青黛煎汤送服。左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生黄、生姜煎汤送服。右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白术、陈皮煎汤送服。其左右之脉沉迟而弦,且心中觉凉,色黄黯者,附子、干姜皆可加入汤药之中。脉浮有外感者,可先用甘草煎汤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出汗后再用甘草汤送服丸药。又凡服此丸药而嫌其味劣者,皆可于所服汤药中加甘草数钱以调之。

又黄胆之证,西人谓恒有胆石阻塞胆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硝石、矾石并用,则胆石可消。又西人谓小肠中有钩虫亦可令人成黄胆。硝石、矾石并用,则钩虫可除。此所以用此统治内伤黄胆,但变通其送服之汤药,皆可随手奏效也。

至外感黄胆,约皆身有大热。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府,其热旁铄,累及胆脾,或脾中素有积湿,热入于脾与湿合,其湿热蕴而生黄,外透肌肤而成疸;或胆中所寄之相火素炽,热入于胆与火并,其胆管因热肿闭,胆汁旁溢混于血中,亦外现成疸。是以仲景治外感黄胆有三方,皆载于《伤寒论》阳明篇,一为茵陈蒿汤,二为栀子柏皮汤,三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胆脾并治也。且统观仲景治内伤、外感黄胆之方,皆以茵陈蒿为首方。诚以茵陈蒿性凉色青,能入肝胆,既善泻肝胆之热,又善达肝胆之郁,为理肝胆最要之品,即为治黄胆最要之品。

至愚生平治外感黄胆,亦即遵用《伤寒论》三方。而于其热甚者,恒于方中加龙胆草数钱。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时,恒加滑石数钱。恐连翘利水之力不足,故加滑石以助之。若其证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及三承气汤证,而身黄者,又恒于白虎承气中,加茵陈蒿数钱。其间有但用外感诸方不效者,亦可用外感,诸方煎汤,送服硝石矾石散。

黄胆之证又有先受外感未即病,迨酿成内伤而后发现者。岁在乙丑,客居沧州,自仲秋至孟冬一方多有黄胆证。其人身无大热,心中满闷,时或觉热,见饮食则恶心,强食之恒作呕吐,或食后不能下行,剧者至成结证,又间有腹中觉凉,食后饮食不能消化者。愚共治六十余人,皆随手奏效。其脉左似有热,右多郁象,盖其肝胆热而脾胃凉也。原因为本年季夏阴雨连旬,空气之中所含水分过度,人处其中,脏腑为湿所伤。肝胆属木,禀少阳之性,湿郁久则生热,脾胃属土,禀太阴之性,湿郁久则生寒,此自然之理也。为木因湿郁而生热,则胆囊之口肿胀,不能输其汁于小肠以化食,转溢于血分,色透肌表而发黄。为土因湿郁而生寒,故脾胃火衰,不能熟腐水谷,运转下行,是以恒作胀满,或成结证。为疏方用茵陈、栀子、连翘各三钱,泻肝胆之热,即以消胆囊之肿胀;浓朴、陈皮、生麦芽各二钱,生姜五钱开脾胃之郁,即以祛脾胃之寒;茯苓片、生薏米、赤小豆、甘草各三钱,泻脏腑之湿,更能培土以胜湿,且重用甘草即以矫茵陈蒿之劣味也(此证闻茵陈之味多恶心呕吐故用甘草调之)。服一剂后,心中不觉热者,去栀子,加生杭芍三钱,再服一剂。若仍不能食者,用干姜二钱以代生姜。若心中不觉热转觉凉者,初服即不用栀子,以干姜代生姜。凉甚者,干姜可用至五六钱。呕吐者,加赭石六钱或至一两。服后吐仍不止者,可先用开水送服赭石细末四五钱,再服汤药。胃脘肠中结而不通者,用汤药送服牵牛(炒熟)为末三钱,通利后即减去。如此服至能进饮食,即可停药。黄色未退,自能徐消。此等黄胆,乃先有外感内伏,酿成内伤,当于《伤寒论》、《金匮》所载之黄胆以外另为一种矣。

或问︰医学具有科学性质,原贵证实,即议论之间,亦贵确有实据。仲景治黄胆虽云胆脾并治,不过即其所用之药揣摩而得。然尝考之《伤寒论》,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是但言发黄证由于脾也。又尝考之《金匮》,谓“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是《金匮》论黄胆亦责重脾也。夫古人立言原多浑括,后世注疏宜为详解。当西医未来之先,吾中华方书之祖述仲景者,亦有显然谓黄胆病由于胆汁溢于血中者乎?答曰︰有之。明季喻嘉言着《寓意草》,其论钱小鲁嗜酒成病,谓胆之热汁满而溢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云云。岂非显然与西说相同乎?夫西人对于此证必剖验而后知,喻氏则未经剖验而已知。非喻氏之智远出西人之上,诚以喻氏最深于《金匮》、《伤寒论》,因熟读仲景之书,观其方中所用之药而有所会心也。由斯观之,愚谓仲景治黄胆原胆脾并治者,固非无稽之谈也。

[附录︰]

徐××云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硝石矾石散方,这个方子原治内伤黄疸,是张锡纯氏的发明,其功效卓然大著。至矾石即皂矾,张石顽亦曾在《本经达源》中论及,而先生则引用《神农本草经》和《尔雅》来解释,指出了它的本质是皂矾,同时也可以称为涅石或羽涅,因为它们都含有同一个字。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发现病人的左脉细弱,通常是因为肝阳不能条畅,这时可以使用黄、当归、桂枝尖等药物煎汤送服;如果发现病人的右脉濡弱,通常是因为脾胃不能健运,这时可以使用白术、陈皮、薏米等药物煎汤送服。此外,也可以不限于送大麦粥,这也是一种善用古方的表现。 友人史××治疗了一位妇人黄疸病已经五六年了,肌肤面目俱黄,癸亥秋感受客邪,寒热往来,周身浮肿。史××与柴胡桂枝汤和解之,二剂肿消,寒热不作,于是配硝石矾石散一剂,并令其用大麦粥和服。数日后,史××再次前来,说这药入腹似乎难以消化,他是否有其他顾虑呢?史××说:“倘有差错,吾愿领咎。”又服两剂,黄疸便完全消退了。史××很高兴地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我说:“仲圣的方子本来就已经非常神奇了,如果不是张先生审定并阐发这个方子,它就会沉埋在黑暗中,失去光泽。”啊!古人创方确实很难,而现代人用方子也不容易啊!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