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发热治疗心得——不要急于泻下

来源: 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2023-12-28 02:49:05

范道长 山东省东明县中医院

发烧是儿科常见的病症,也是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这种疾病多见于气候多变的日子,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认为,反复感冒发烧的患儿通常都有脾肺虚弱、卫外不固等问题。但是,实际上,小儿的阳气尚未完全充盈,脏腑娇嫩,脾肺功能较弱,卫外也比较薄弱,这是正常的一种体质状态表现。如果后天调护不当,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反复易感。

古语云“小儿体要健,常需三分饥与寒”,合理的呵护、养育态度很关键。时下的儿童,家长太过溺爱,如衣被过暖,阳不得泄,常易内蕴生热;乳食喂养过多,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偏嗜,日久导致食滞内停,又易滞生痰热。故每遇气候乍变,内郁之热极易招致外邪,如此内外相应,发热常缠绵不愈。同时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偏盛,外邪易从热化,往往一开始见表证的同时便兼见里热证,单纯表证者极为少见。故儿科发热多为肺胃相感,表里同病,因此小儿发热开始即是表里同病。因此早期治疗就宜表里双解。

泻下即是因势利导,清泄胃腑积热,导热从大便外泄。肺与大肠相表里,泻下之法,有畅下疏上之功。泻下既可消除胃腑积热,又有利于肺气的宣降肃发。因此小儿发热使用泻下法,宜尽早使用。但婴幼儿毕竟脏腑娇嫩,因此泻下要适当佐用,且中病即止,不宜重用,以“得便”为度。而且小儿外感发热用泻下之法,意在清泄里热,也不必拘泥于“得便”与否。这在临床也得到证实,临床大多数患儿服药后多数并无明显的腹泻表现。小儿脏腑虽然娇嫩,但是稚阳稚阴,易损也易复,若无外邪滋扰,恢复平衡很快,所以若无特殊情况,一般外感不必用调补法,泻下之意实为祛邪,正所谓祛邪即是扶正。大黄经酒制后,借酒上行,药性缓和,上可清肺热,中可清泄胃腑积热,又有消食导滞之功,用于小儿肺胃积热外感发热尤为适宜。

如我治一患儿,3岁,反复感冒发热1月余,每次皆输液治疗。此次发热3天,输液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时患儿体温38℃,咳嗽,时咳出白黏痰,夜间出汗多,大便正常,血常规检查正常范围,舌红苔白厚略糙。药用:金银花10克,淡豆豉6克,炒栀子6克,连翘10克,白僵蚕6克,荆芥6克,竹叶6克,薄荷6克,钩藤6克,杏仁6克,酒大黄3克,3剂。每剂分4次服。患儿服药1剂,体温即退,咳嗽减轻,未见腹泻。3剂服完,病瘥。

上案反复感冒发热,开始都是静脉输注西药抗生素以及补液治疗,效果不理想,中药治疗用荆芥,薄荷,钩藤,等外疏风热,同时少佐酒大黄通腑导滞,清泄里热,表里双解,效果较理想。

近年来,中医药在儿科领域,尤其是婴幼儿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少。除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不足之外,中药的特殊性也导致了这一现象。由于小儿用药需要快速起效,因此中药汤剂应以精、简、便的原则为宗旨。用药时应尽量减少药物的剂量,使药物具有更强的疗效,同时也要便于服用。在临床用药时,也应该分多次服用,以避免剂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并使药物能够持续发挥疗效。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