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咳嗽可以被归类为外感或内伤的原因,古人曾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可能涉及风寒、风热、痰湿、肝火、肺肾阴虚等不同的病机。对于风寒咳嗽,应该采用辛温的治疗方法,而对于风热咳嗽,则需要透凉辛凉。痰湿咳嗽可以考虑使用二陈汤或导痰汤进行治疗,而化火咳嗽则可以使用泻白散。对于病痰饮咳嗽,则可以采用温药调理,或者用桂附八味丸来益之。然而,古人对于燥咳的论述相对较少,而且《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没有提到燥病的病机,直到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才有“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的论断,认为燥邪为病。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故经云:“燥胜则干”。燥易伤肺,而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肺阴受损,失却濡润,宣降失司而为燥咳。
燥咳证常见咳嗽声脆,干咳无痰,或呛咳夜甚,痰极少,黏而难咯,咳剧时则连声不休,面红气促,甚则干恶,脉细数,舌红无苔,口唇干燥。燥咳证常见于秋季,《温病条辨》有秋燥之论,秋季燥金主令,时邪感之犯肺。清·俞嘉言有云:“燥金虽令属阴,然异于寒温,同于燥火。”故其创清燥救肺汤而为治疗燥咳名方。燥咳者也有因人而易患者,多见素体阴虚,外邪犯肺,未能及时增液宣肃,邪从燥化而为燥咳。
燥咳之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燥者濡之”,据多年临症之所得,当以甘寒微润、药偏辛凉为宜。
李某,女,13岁,2006年11月5日初诊,自诉患咳嗽月余,少痰,时缓时剧,入夜加重甚则呛咳不止,经服中西药多种未果,观其形消体瘦,咳嗽连连,咳吐不爽,舌红瘦,少津,脉细涩。证属燥邪犯肺,肺失清肃。治宜甘寒润燥,立方桑杏汤加减:桑叶9g,炒杏仁12g,炙杷叶9g,沙参10g,冬花10g,川贝母6g,麦冬9g,天冬9g,知母6g,元参12g,甘草5g。5服,水煎服,每日一服。
一周后二诊,咳嗽减缓,能入睡,咳痰少许,且易咯出,微有口渴,精神好转,舌红有津,脉细数。继以上方加陈皮9g茯苓9g,继服药3服,咳嗽止,诸症悉平。
王某,男,65岁,2007年12月5日初诊,自诉每到冬季则咳嗽不止,已数年余,医多以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服用多种抗生素及化痰止咳之品,罔效。观其精神不振,呛咳连声,剧咳时颜面红胀,干咳少痰,口鼻干燥,舌质苍老而干,舌苔薄黄,脉弦细。此乃肺阴亏损,外邪侵袭,化燥烁金而成燥咳,治以辛凉甘润。方药:炒杏仁12g,黄芩10g,芦根12g,知母6g,紫菀9g,百部9g,辽沙参10g,明玉竹9g,川贝母9g,桔梗6g,麦冬10g。5服,水煎服,每日一服。并嘱其多饮水,忌急躁,宜静养。
二诊后,咳嗽症状明显减轻,仅有少量痰咳出,且易于咯出。口舌逐渐变得湿润,精神也好转了不少。然而,患者却感到自己的胸部有些憋闷。在上方加入了12g的栝楼和9g的金石斛,继续服用3剂后,咳嗽终于止住了。医生嘱咐患者外出时要避免风寒,并加强锻炼。两年后随访时,患者表示自己入冬后并未再咳嗽过,而且多年的宿疾也奇怪地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