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

来源: 方剂叔
发布时间:2023-12-27 22:47:05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有机整体,这与现代生物学的认识完全一致。现代生物学认为,所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所谓新陈代谢,就是一方面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有益的物质,另一方面要把体内已经代谢掉的、不再需要的废弃物质输送出去。吸收和排泄不断进行,达到机体内部平衡。

换句话说,虽然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但人类仍然需要不断地从大自然中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还必须及时吸收水分,排泄尿液;你也必须吃饭。虽然可以饿几天甚至更久,但是长时间禁食会导致生病甚至死亡。

即使人类去了外太空,也要在空间站模拟地球的生活环境,像地面上的人一样做这些事情;神六飞船的航天员自己走出舱门,多亏了中药的作用。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认为,实践证明,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是中国发展航天医学的独特优势,不仅对保障航天员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不仅天堂需要模拟地球环境,潜水员潜入水中也必须携带氧气瓶,否则会窒息而死。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再先进的人,也要靠各种食物生活,而不是靠“化学合成的药丸”。

如果吸收和排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出现问题,就会阻碍人体的平衡,产生疾病。如果长期不解决吸收和排泄过程的问题,生命就会终结。所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说:“上下,进出,

什么都没有。如果利率上升或下降,活力就会消失。在废弃物中,天然气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虽然生命新陈代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形式是升和降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人体排泄和从外界吸收的过程。这是所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无一例外。

比如人体呼吸和吸气的过程,就是把外界气体吸入人体的过程,是气体自上而下的过程。呼吸的过程就是人体由内向外呼出污染的空气,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医认为,虽然气的出入属于肺,

但也离不开其他脏腑的密切配合。换句话说,气体进入人体,向内向下,是一个“阴”的活动过程。

气是轻佻的,它的性质是向上和向外的,那么它为什么会运动到人体的内部和下部呢?这主要是由于人体内肝肾的阴气相吸。所以中医认为,空气的吸入在于肝肾的参与,“肾为气之根”。

我们经常看到肾气不足的老人,一活动就气短,仿佛空气稀薄。这是因为肾虚,是“肾不纳气”造成的。

气体交换后,旧气就会排出体外。这是气体从人体的下部和内部移动到人体的外部和上部的过程。向上和向外属于“阳”的运动。在人体的五脏中,心和肺处于最高的位置,处于阳的位置。因此,中医认为,

呼出气体的过程主要以心肺为主,称为“呼出心肺,吸入肝肾”。

这就是人体与自然进行气体交换的代谢过程。古人用阴阳变化的原理来解释气升降的原理。这是系统关系的描述,不是具体结构和管道的描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古人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医对呼吸生理的描述与西医完全不同。

中医的描述与其对人体疾病规律的认识,中医治疗,或者气功锻炼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经常看到气功大师在练习的时候很沮丧。所谓腹,就是肚脐下气海的腹部。如果一个人的气只是浮在上部,不能沉入腹部,那就没有根,就练不了气功,也就无法借助气功锻炼身体,摆脱疾病。

气功,中医的一种呼吸和呼吸技术,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就有了。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验证和改进,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法。现代中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已经90多岁了。

他长寿的秘诀在于经常练“八段锦”,得益于中医的气功锻炼。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交换的物质不仅仅是气体,还有饮食和水。膳食谷物是人体产生有益物质的来源之一。五谷的代谢主要与脾胃、大肠、小肠有关。

五谷进入人体,首先胃要接受,所以说:“胃是水谷之海。”胃不仅要接受水谷,还要分解水谷,也就是让水谷在胃里消化。

古人认为胃的分解过程如同沤皮麻的过程,称为“中焦如沤”。中医认为“胃是水谷之海”。有胃气的人有活力,没有胃气的人失去活力。所以中医说:“有胃气的人会活,没有胃气的人会死”。

“沤之变”是质变,就像粮食变成酒和醋一样,是质变。食物的颗粒在沤制后发生了质的变化。

胃里的东西向下传导,到了小肠就会“分泌”,也就是精华和糟粕会被区分出来。精气一部分输于脾,输于肺,通过肺与全身血管的关系,滋养全身。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肺正百脉”。肺散发水的精华,

将精华输送到全身,从而发挥水谷精微物质应有的营养作用。

当心阳作用于水谷的细微物质时,它可以变成精心的护理,可以滋润全身。

水谷细微物质还可以转化成各种体液,如眼泪、汗液、唾液、精液、脑脊液、关节润滑剂、乳汁等。这些体液和血液一样,都来自水谷的细微物质。所以中医有句名言,叫做“血汗同源”。

失血时,人体会少出汗;当你出汗过多,或烧伤或中暑时,人的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失血过多会使人休克,甚至死亡。

中医认为“精血相化”。

肾主藏精,五脏的精气在充足和过剩时可以“溢肾”,为肾所藏。所以中医理论认为“肾为五脏之精所藏”;“肾为印之本”。

肾精包括遗传自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水谷精微物质转化的“后天之精”。所以中医认为“肾主水,藏精生殖”。

肝主藏血,“人平卧,血归肝”,即人体在休息、睡眠时,为人体活动提供物质营养的血液要回到肝中储存。当人醒来时,血液从肝脏流出,供应全身所需。“眼睛靠血能看见,脚靠血能行走,

手可以被血抓住。”“血主滋补”就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因为“精”和“血”都是由人体内的精微物质产生的,所以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共同共存共荣。所以中医也有“乙、桂同源,精血互化”的理论。“乙癸同源”是指肝血和肾精有共同的来源。

为什么叫“乙基癸基同调”?我国在商代就发明了描述事物的方法。

“干”是骨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庚、辛、任、归。“支”是一个旁支,与“干”相对,共有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有些商朝的皇帝被称为帝邑,

太甲皇帝、帝辛等。都记录在天干中。

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用干树枝记录每天的文字。只有仔细观察,我们才能分辨今天和昨天的不同;只有记录下每一天的差异,才能形成季节的划分。甲骨文中还有年和月的概念,每一天都用不同的分支记录。

由此推断,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

古人在发明树枝记录事物之前,先用符号和绳结来记录历史。

用干支的数量来记录各种事情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什么数字来表示什么东西,古人花了一些时间思考,这叫“象数之学”。

所有的物质和事物都有一定的形象,或者是具体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形象,大家习惯用一定的数字来代替一定的形象,就会有“形象和数字的知识”。

比如人体的肝脏,古人认为肝脏藏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就像春天一样,所以把肝脏比喻为春天的象征,用A和B两个数字来表示;心主火神,如夏日气候,

所以我把数字C和D分配给心脏。脾主运化、肌肉、四肢,与夏末秋初一样生机勃勃,故数e、e赋于脾;肺主气、气息、声音,秋之酥也。

因此,数字庚和辛被分配到肺;肾主水,水为五脏之精所藏,象征冬季万物回归,所以将非十二烷基这个数字赋给了肾。

通过五脏与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关系的归纳比较,古人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系模型。中医的五脏理论来源于人体的解剖,但又不是解剖的实体组织,而是一套关系模型。

肝有阴阳,肝的阳用甲代表,肝的阴用乙代表。肾有阴阳,肾的阳用壬代表,肾的阴用癸代表。肝的血为肝阴,所以叫乙;肾的精为肾阴,所以叫癸。“乙癸同源”,就是血与精同源的意思。

这些看起来十分复杂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深入到它的精髓里边,就能融会贯通。否则,就只能在外边徘徊,人云亦云,如坠云里雾里,永远也进不了中医的门槛,更不要说登堂入室、有所造诣了。

(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