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

来源: 药材童子
发布时间:2023-12-27 22:47:43

黄的文章《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受益匪浅,但不能完全认同“与形而上学决裂”的观点。

黄煌在文章中说:“中医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与形而上学决裂,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强调医生的意义,不要强调追求“只知不言”的境界,不要相信内省、自省、顿悟、特异功能。”

实际上,黄煌这里所说的“玄学”,基本上就是中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医“举一反三”方法的具体体现。

《素问示从容论》年首次提出“举一反三”的方法。“以术读书者,若能通杂学,如比兴、胆、胃、大肠、脾、膀胱、脑脑哭、哭悲、水随,则可圆满,超过人之生,治错,明事理,即不能知。

怨天尤人。“中医本身不是纯技术,而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所以也叫技艺。高认为中医具有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博士认为中医通过“类比”的方式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就是理解,理解(又称悟、领悟、顿悟、悟、体验、悟)是一种全心全意的协调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不仅可以用心‘看’,还可以用感官和身体‘想’(体验和体悟)。

身体与心灵、感性与理性的界限模糊融合,其具体操作方式是比类取像。" ( 《博士看中医》 )

中医要实现现代化和发展,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一点在中医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而“类比”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征。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玄学”,为了实现中医现代化而轻易否定。

按照的逻辑,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叶《温热论》的卫气、营血辨证,也应该是玄学,因为它们都充满了中医的思维特征。

我们也应该远离吗?还有朱丹溪的“阳常盈,阴常不足”,张景岳的“阳为体之宝”、“体一息为真阳”等等。是不是也应该否定?如果是这样,中医可能会现代化,但将不复存在。因此,作者认为,

实现中医现代化,不仅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而且要加强学习和临床实践,努力培养中医思维。中医“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不仅保留在国内外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医学著作中,也体现在大量的中医医案和医学词汇中。

是我们培养中医思维的好教材,要重视,加强学习研究。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否认。古人云,大匠显其规,而不显其巧。这种技巧就是聪明、技巧和艺术,这种巧思和艺术很大程度上只能理解,不能表达。你需要亲身经历实践,亲身感受。也就是说,

中医方子写的再多,你再有钱,作者也解释不清他的意思,学习者也传播不了。所以你不能指望通过书本学习掌握中医的技能,把书本知识应用到治病上也是不完美的,甚至经常出错。

所以有句话叫一千种方法容易得到,一种效果很难找到。所以,现在学习中医,提倡学习老师的教育模式,希望学生通过老师的“推心置腹的听写”和“面授”,获得“真实的故事”,提高自己的疾病诊治能力。

以中医内科学教材为例。我经常跟学生说,内科学书你背得再好,也不会用到临床上。但教材只能这么编,编的都是中医专家和大师。《中医内科学》针对每种疾病从定义到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和治疗、

以及加减变,都有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临床上基本不用。为什么?因为中医有很多东西只能看懂,不能解释,都需要临场发挥,每个病人都不能照本宣科。

这是中医非常重视个体化动态治疗的原因,也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强调“三因宜治”,尤其是对人,很模糊。对于患者的体型大小、胖瘦、正气强弱都没有硬性的标准。要看医生感受。

根据病情用药。由于疾病的发展是动态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中医治疗的特点和优势是辨证论治,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随意性,很难标准化,也就是说辩证加减是灵活的,本质上包含了“医者,

意也”意。也就是说,中医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症状灵活用药。正是由于临床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中医在临床诊疗中无法根据其病情灵活应对,难以重复验证。

笔者认为,中医的真实思维,虽然难以把握,但除了中医经典和历代中医医籍之外,大多以中医医案和医话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认真学习中医的医学词汇和医案,无疑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读叶《临证指南医案》,这些医案基本能反映他的诊疗思维和用药经验,但这本书里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子治好几十个病例的记载,只能借鉴叶的诊疗思维和用药经验。

掌握久痛入络、活血化瘀、胃阴不足、滋阴益胃等方法。而不是复制他的治疗处方。

综上所述,实现中医现代化,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轻易地否定中医的思维方法,比如“举一反三”、“医者所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误以为是“玄学”,与之决裂,而是继承和发扬中医思维的优点。

用中医思维诊断疾病,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刘世峰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