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

来源: 方剂叔
发布时间:2023-12-28 00:21:28

中医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解释身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把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入五行。从五脏的禀赋来看,肾水的本质是滋养肝木,肝木藏血助心火,心火之热是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补肺金,肺金清化助肾水。由此可见五脏之间的关系。

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可解郁脾土,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即土水的泛滥;润肾水可以防止心火过旺。

也就是水能火;心火之阳热,可制约肺过于清化,即火能杀金。中医也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气候、饮食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也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因为脏腑属于五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基于五行学说的规律。若肝病波及脾,即木取土;而脾病肝,即土辱木;肝脾相互病理影响,

是木滞土虚还是土和木滞。肝病影响心脏,是母病,子病;影响肺,即木辱金;影响肾脏,也就是孩子病和母亲。

中医的望、嗅、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都有其五行归属,从而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例如,面色发青、爱吃酸味食物、脉细数的患者可诊断为肝病;面色发红,口苦,脉沉,可诊断为心火亢盛。另一个例子是痉挛,急性痉挛,

根据五行分类,属于木病,从人体脏腑角度,可以诊断为肝病;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为水病,病位可定义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患病脏腑本身,还要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来控制疾病的传播。如《难经》所述:“见肝之病,知肝要传脾,先健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提出了虚补母,实则肃子的治疗原则:

1.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虚证。在针灸疗法中,任何虚证都可以通过其母经或母穴来补充。比如治疗肝虚证时,选的是神经经络穴。这是不足就补其母,补其母就安其身。

2.腹泻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演示。在针灸疗法中,每当有多余的证据时,它所属的子经络或子穴位都可以被清除。若肝气不足,可用心经少府或本经薛莹治疗。这其实是拉肚子,拉肚子是妈妈的安全。

根据母子关系,提出以下处理原则:1。滋水含木,即滋肾(水)阴养肝(木)阴,适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肝阴虚之证。

2.补火养土法,即温肾阳(火)补脾阳,适用于肾阳下降引起的脾阳虚证。五行中火指心,但自称门升论,对身体的温暖多指火在命门中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养肺(肾)肾(水)阴虚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运津滋肾者,或肾阴虚,精气不能养肺,以致肺肾阴虚者。

4.养土生金法,即补脾(土)气补肺(金)气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证,不能养肺,导致肺虚脾虚。

中医根据五行“互治”法则确立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造水法适用于水多而致脾虚水胀之证。水土指脾肾,滋土造水指温补脾阳,或温肾健脾,亦称温肾健脾法。肾阳虚不能温脾阳,肾不能控水,脾不能造水,水不能湿。

治疗应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过松,木旺之证。木土同为肝脾。抑木助土,即疏肝健脾治疗肝郁脾虚,又称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调理肝脾。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过盛,水火不畅,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泻南补北法就是泻心火,滋肾水,也叫泻火补水。

4.助金平木法适用于肺亏肝火过盛之证。金木既是肺,又是肝。佐金平木,即清肺气抑肝木,又称清肺泻肝。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