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研究

来源: 久久
发布时间:2023-12-28 00:26:0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又称震颤麻痹,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功能减退为特征。西医和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不易巩固,治疗常因副作用而被迫停止。近年来,中医和针灸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且没有副作用。病例报告由个别病例转化为大量病例的临床总结资料,理论认识逐渐加深,并开展了实验研究[1]。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描述。《内经》称震颤为“落下”和“抖落”。《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一切风眩皆属肝。”“滴”是摇晃的意思。

《内经》,强直属于“痉挛”范畴,有风湿之别。《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一切暴戾刚烈,皆属风,而一切痉强,属湿。”随意运动的障碍称为阵挛。

《灵枢经脉篇》说,“手与阳虚之别,……,此病实为肘挛缩”。《灵枢邪客篇》指出“恶鬼恨血,不可留而留,留而留必伤关节关节,不可屈而伸,故拘之。”

在《内经》的基础上,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越来越多。

六朝的《华氏中藏经》、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千金要方》都详细描述了肌肉痉挛、动作迟缓、步态紊乱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与现代帕金森病相似。

名医张从正在《儒门事亲》生动描述了一例帕金森病,从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来看,具有典型的帕金森病特征。

明代孙一奎首次将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命名为扑动,强调扑动不可随意控制,并指出“扑动者,如抖手脚,不能克制筋骨,而不能坚持,风亦如是。”

中医学者综合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结合现代中医的研究,认为本病为风邪所致,“气内动”是其发病的关键。“中年以后有事,尤其是老年”是潜在原因。肾虚是本病的基础,发病部位在脑。肾脏储存精子,

主骨生髓而通脑,肾精亏虚生髓,脾虚不能养脑,脑髓失养而致变性,筋脉失通而致震颤,肌肉挛缩急而致强直,故得病。王认为本病病机复杂,本虚标实,本虚为病之本,病之难治,血之顽,实邪难除。

实证是病机的基础;虚风触之,血瘀痰结,内风为病因。提出了“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松驰其功能”的治疗原则[2]。周认为“肝肾亏虚为本,内风痰瘀为标”,提出“治重要均衡,方药要灵活”[3]。

随着对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入和临床治疗本病的进展,本病的治疗可概括为息风止痉、化痰通络、活血化瘀、平肝潜阳、养血柔肝、补肾温阳。

近年来,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郑针灸治疗震颤麻痹52例,总有效率为78.8% [4]。陈治疗40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5%[5];戴采用“天顶”穴,

王运用风府穴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6] [7]。潘氏本着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养血安神的原则,采用体针和头针综合疗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8]。张的治则是“养血益气,熄风活络”。

运用风池穴、天竺穴、后顶穴治疗帕金森病78例,治愈8例(10.2%),显效14例(18%),有效51例(65.4%),无效5例(6.4%),总有效率为93.6% [9]。刘针灸治疗帕金森病159例,

治愈2例(1.3%),有效125例(78.6%),无效32例(20.1%),总有效率为79.9%。认为本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10]。边的治疗原则是平肝熄风,通络止颤,滋阴补肾,益气活血。

头体针综合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1]。李采用针刺加全胚腓骨脑点康复疗法治疗帕金森病13例,有效率为89% [12]。王针灸治疗帕金森病40例,治愈24例(60%),好转14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 [13]。罗氏、松石和石喻都曾用四关穴治疗帕金森病[14] [15] [16]。李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52例,痊愈8例(15.4%),显效40例(76.9%),无效4例(7.7%)。

总有效率为92.3% [17]。Xi针药并用治疗帕金森病45例,显效率62%,有效率29%,无效率9%,总有效率91% [18]。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才刚刚开始。何等观察了PD大鼠治疗前后纹状体内三种单胺类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的变化。结果表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HT显著增加[5]。张等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制作雄性C57小鼠PD样动物模型,观察针刺、中药及针药结合对大鼠尾状核和中脑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影响。

研究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作用。结果表明,针刺和中药均能提高PD模型大鼠尾状核和中脑抗氧化酶的活性。

还能使脂质过氧化的病理性升高降低到正常水平,提示针刺、中药及针药结合对PD具有神经保护治疗作用[19]。隋等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化学检测对20例PD患者进行了观察。

观察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前后(3个月)血浆DA、NE及其代谢产物DOPAC和MHPG的变化。结果表明,针药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PD患者血中DA含量,其代谢产物DOPAC也呈上升趋势。

揭示了体内DA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代谢更新速度加快,但血浆中DA和NE含量变化与中枢DA和NE的关系,以及临床控制的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20]。

朱等观察了针药并用对致帕金森病小鼠脑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多巴酚丁胺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中药和左旋多巴治疗能提高PD小鼠脑内DA和DOPAC水平。

而针药结合能更显著地提高DA含量[21]。张针药结合治疗28例帕金森病患者,治疗前后观察表明,针药结合治疗可使T-SOD、Cu-Zn-SOD的低活性恢复正常,GSH-PX活性明显升高。

血液中MDA含量明显降低,针刺治疗后CAT活性明显升高,提示针刺具有抗氧化作用[22]。Xi等通过在头上排列针,用疏密波电脉冲刺激头皮穴相当于舞蹈震颤控制区的区域,观察了43例帕金森病患者。

治疗开始时针刺30分钟前后震颤体征和震颤肌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刺激头部穴位10 ~ 30分钟后,震颤肌电位的频率和幅度在肌电图的示波图上均可减慢,震颤肌电位的抑制与震颤体征的减轻或消失相一致。

在观察治疗前后震颤肌电位变化的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震颤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肌电图显示震颤肌电位消失或震颤频率和幅度降低,后者在针刺30分钟后也可消失[18]。

中药/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好,无副作用,体现了中药/针灸治疗PD疾病的优越性。但从现有文献分析来看,中医对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病例选择的纯度不够。

疗效的判断只是根据临床症状,疗效的标准是自定的。疗效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信度不高。

参加考试,贡献力量

1.泛文魁。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信息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1): 19 ~ 21。

2.邹怀一。王永炎教授治疗扑动症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6 (4): 15 ~ 16。

3.范昆。周仲瑛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中医杂志,1996,37 (1): 63 ~ 64。

4.于今郑玲。针刺治疗帕金森病52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8,(2): 19 ~ 81。

5.陈立果。针刺治疗帕金森病4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6,37 (4): 216 ~ 217。

6.戴若辛。天顶穴的临床应用。临床针灸杂志,1996,12 (9): 35 ~ 36。

7.王金玲,肖 飞.深刺风府治疗疑难病症验案.上海针灸杂志,1996,15(2):1920

8.潘元侠.小儿多动症、小舞蹈病、帕金森氏病的针刺治疗体会.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4950

9.张沛霖,张 勤.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观察.云南中医药杂志,1996,17(5):3940

10.刘家瑛.针刺治疗震颤麻痹159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3,9(5):1011

11.边家琪,王云舫.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验案

12.李圣平.帕金森综合征的针灸康复疗法.四川中医,1993,(8):5152

13.王选伟.针刺治疗震颤麻痹40例.陕西中医,1994,15(4):176

14.罗 健.四关穴治疗神经系统病病应用举隅.四川中医,1996,(8):50

15.宋南昌,宗重阳,宗瑞麟用“四关”穴的经验.广西中医药,1993,(6):1112

16.俞竹青.头皮针合四关穴为主治疗帕金森氏症.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6):45

17.李玉生.针药结合治疗震颤麻52例.中国针灸,1995

18.奚桂芳.针刺和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分析.上海针灸杂志,1995,(6):243244

19.张莉.头针和中药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抗氧化酶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7,14(6):3233

20.睢久红等.针刺结合复方中药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浆DA含量的影响.针刺研究,1997,(1,2):106107

21.朱文昕.针药治疗帕金森病小鼠脑内多巴胺影响.针刺研究,1997,(12):8889

22.张 莉.针刺对帕金森病血清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上海针炙杂志,1996,15(6):39

作者简介:马 骏,女,1964年生,博士研究生。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