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脏实体研究

来源: 药材童子
发布时间:2023-12-28 00:26:11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肺形及其与理论的关系,建立新的肺形理论。运用古今对照、中西医对照的方法,论证肺形及其与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肉的位置、重量、颜色、质地,

详细记录了相关的组织器官,内容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基本相同。中医对肺的功能的认识是以肺的形态为基础的,这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作者认为,中医的肺与人体解剖学的肺同名,其理论与肺形密切相关。

肺是中医五脏之一。大量古籍记载证实,中医对肺形有研究,中医的肺理论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结合临床实践,可称为肺形医学。对肺部形状进行医学研究,

有助于纠正中医缺乏机体研究基础的错误认识,建立中医机体医学。中医对肺实体的研究记载,肺的位置是“肺为藏之盖”(《素问病能论》),“上膈属肺”(《灵枢经脉》)。

“肺在胃上”(《难经三十二难》)。古人认识到肺位于横膈膜上的胸腔内。肺附着在脊椎的第三块椎骨上(明翟倞《经络汇编肺脏之图》)。根据现代研究,唯一能被古人视为肺的附着体的是肺肠系膜。

肠系膜是肺胸膜的一部分,从肺根部迁移到肺门处的纵隔,再到胸膜壁。据此,古人所谓的连线,可能指的是肺门(肺根)。肺门(肺根)的位置约为胸椎棘突的4 ~ 6个高度,古代记载为第三椎,即第三胸椎。

它可以用肺根的最上边缘来描述。肺重《难经四十二难》年:“肺重三公斤三盎司”,约为796.875克(当时一公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一两盎司相当于15.625克)。

13-17岁现代青年男性肺重约727克,女性约689克。成年男性平均肺重约1000 ~ 1300g,女性约800 ~ 1000g。左肺和右肺的重量不一样,分别是536克和481克左右。

对比古今可以知道,古人所说的肺重是指左右肺的总重量,这是根据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儿童的肺部观察和研究结果得出的,这与当时容易观察到的对象主要是墓地中裸露的儿童尸体的历史情况有关。为了不受古今度量衡换算误差影响,

目前计算脏器重量比的方法是脏器重量比法。据古代记载,肝、心、肺、肾、脾的重量分别为4斤4两、12两、3斤3两、1斤1两、2斤3两,重量比例约为5: 1: 4: 1: 3。

现代肝、心、肺、肾、脾的重量分别为(男性13-17岁):1069 g、201 g、727 g、226 g、213 g(由于古代记载中提到脾,可能是胰腺组织的重量,所以胰腺组织重量为98 g)。

彼此的比例是5: 1: 3: 1: 1,除了脾的比例古今不同外,其余的都差不多,说明古代关于五脏重量的记载是可信的,肺的重量也应该是可信的。肺的形状是“白色两叶”(《医贯形景图说》)。

古人把肺色描述为“白瀛”,可能是相对于人体体腔内其他器官的光色而言的。和以前一样,观察的对象可能是孩子的肺。因为孩子出生在世界上的时间短,吸入的尘粒少,肺部比成人轻。另外那个时候环境污染少,空气干净。

然后肺色白。与成人的肺不同,肺泡壁中不断沉积灰尘和碳粒,颜色为暗红色或暗灰色。“肺脏”(《薛氏医案难经本义》,《顾氏医镜格言汇撰论治大纲》,《医学心悟咳嗽》),

其性“娇气”(《笔花医镜脏腑证治》),从器官质地看,肺叶嫩、脆、弱。“肺熟又沉”(《难经三十三难》)。肺部含有大量的充气腔,在水中漂浮在水面上。煮熟后,水进入肺气腔,空气排出。

肺沉入水中。肺结构肺有“六叶二耳”(《难经四十二难》)。“肺有两片大叶子,六片叶子,两个耳朵,其中二十四片是空的,空如蜂巢,底下无贯,所以满了可以呼吸,空了可以呼吸,消息自然不绝。

“(《经络汇编脏腑联络分合详说》)现代研究认为肺由两大叶组成,左叶和右叶,与古人讨论的肺的六叶略有不同,但现代研究也发现左肺可以有三叶。因为古代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人体解剖学研究,所以肺里有六个肺叶。

不能作为否定中医的肺有解剖学基础的依据,否则有可能观察到肺叶异常。肺有二十四个空的空间,可能指的是肺段支气管腔。由于条件所限,古人只能用肉眼识别肺叶、段支气管等较大的管腔。

至于数目是否正好二十四,今人无法苛求古人。这些叶子和节段性支气管腔使肺部看起来像空的蜂巢,与更细的细支气管和毛细血管相连,直到肺泡,没有出口。古代记载为“空如蜂巢,下无贯”。

反映了肺部结构的特征。中医对肺相关组织的研究记载,古人还研究了与肺相关的组织结构,如“只有一张嘴是饮食的入口,呼吸的方式”,“鼻为肺之官”,说明古人已经发现呼吸需要口鼻的参与。

它们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和合悬下,舌后,咽喉二窍同,而异,二路并行,各不犯误。喉前,总出纳,名吸门;其管坚而空,其硬如骨,接肺,是气息之道,呼进呼出,打开心肺,刺激各种脉搏的行程。

这根气管也是。" "气管有九节,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宽二寸。里面有十二个小孔,孔不透。就是气息之路,叫十二重楼,仙家叫十二级。下肺”(《经络汇编脏腑联络分合详说》)。

古人发现了气管和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据赵思鉴考证[2],《灵枢》记载的长度是用商代骨尺测得的,所以用的是文物出版社罗《传世历代古尺图录》记载的商代骨尺。

一英尺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16.95厘米。古代记载的气管长度约20.34厘米,男女最短7.1厘米,最长13.4厘米。气管外径男性2.0 cm,女性1.8 cm,与测量起点相差较大。

还是转换方法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气管软骨的数量从12到19不等,一般为14到16,古人记录为九结,差别较大。但古人也提到过十二小洞、十二重楼、十二级等。这似乎表明古人发现气管软骨至少有十二段。

气管软骨的支架作用使气管保持坚固中空的形状,古人称之为“其管坚固中空,坚如骨”。综上所述,古人把气管、支气管作为肺的附属组织来讨论,说明中医的肺就是人体内的体肺。

肺形研究对中医肺功能认识的影响:肺主气,主呼吸的功能;古人通过对肺形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肺藏于胸中,“二十四虚,空如蜂巢,下无透窍”,与鼻、口、喉等通气组织器官结构相连。

可见的呼吸运动与藏肺之胸的波动密切相关,于是提出了“肺藏气”(《素问调经论》)、“肺为气源”(《素问六节藏象论》)等肺的主要功能。还描述了肺部呼吸运动的形式。

即“从肺起,循喉咽,故呼而吸气。”(《灵枢五味篇》)“吸气的话是满的,呼气的话是空的。吸气,消息自然,不会有贫穷。”(《经络汇编脏腑联络分合详说》)古人之所以把理气和调节呼吸的功能归于肺,

它是对肺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学研究的结果。古人对肺主气功能理解,不应仅仅理解为管理呼吸,还应包括肺吸入的气体在人体内的分布、利用和代谢过程。根据气体在人体内的分布、利用和代谢,可以依次调节肺管理呼吸的功能。

比如呼吸的速度和深度。肺主气还包括吸入的气体和吸收的饮食精微物质的混合和分布。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人患谷气,谷入胃,传于肺、五脏。”肺能运化水谷之精的功能表明,

古人已经知道,胃肠道等消化器官血管中的血液会经过肺部,全身所用的气体会通过血液回流回收,再通过肺部呼出。所谓“肺在脏腑之上,脏腑之咸气必由此呼出”(《图书编养肺法言》)。

相府之官的作用与肺面对百脉的作用将肺称为相府之官,清楚地表明了肺与君心的密切关系。心肺不仅彼此接近,而且还触及脏腑。更重要的是有着紧密的血管结构联系,使得两者的器官功能互补。

肺的形状和功能将如何影响心脏的功能。肺气淤血会导致心脉血液循环受阻,甚至出现血瘀、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心型功能也会影响肺的功能,心气不足、血瘀可导致肺系呼吸功能下降。

胸闷、气短、咳嗽、痰多呈泡沫状粉红色等。肺面对百脉的理论进一步说明了肺与血管、血液循环的关系。除了心脏,全身的血液都经过肺,都是因为肺有“临百脉”的生理特点。肺主皮毛功能,肺主皮毛,

主要是在呼吸功能方面,肺和皮肤都有呼吸功能。有人试图弄干青蛙的皮肤,青蛙很快因失去呼吸功能而窒息死亡。如果切除青蛙的肺并保持皮肤湿润,青蛙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表明对于青蛙来说,

皮肤呼吸比肺呼吸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发现,如果全身涂满油,会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外感疾病时,皮肤受阻,汗腺受阻,皮肤的呼吸功能受到影响。此时肺部无明显异常。

但是人已经感觉胸闷,呼吸不畅。肺主皮毛中的肺和皮毛在人体解剖学上明显指的是肺和皮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比如用阿胶治疗肺结核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当肺部生病时,可以通过将动物皮熬成胶来治疗。

阿胶由驴皮制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是治疗疲劳引起的咳嗽、咯血的良药。【3】肺发于水上,肺为水上之源的结论,可能来源于古人对胸腔积液和肺水肿的认识。胸腔积液在结核病中更常见,

从防治结核病(痨)的经验以及西汉现代女尸和古代医书中对方剂的记载可以知道,结核病在中国古代是长期存在的,并且有很多人感染了结核病。肺结核常因结核性胸膜炎导致胸腔积液。

说明肺居住的胸腔内有大量渗出物,压迫肺部,导致肺呼吸功能障碍。此外,肺水肿多由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引起,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肺泡内大量液体积聚,肺的呼吸功能受损。

这些病理变化表明,肺与水、液关系密切。古人认为肺有运行水的功能。结合雨从天而降、水从高处而下的自然现象本质,以及肺位于脏腑,提出了“肺为水上之源”的理论。水自上而下的特性表明,只要有流出通道,

如果水流顺畅,就不会有疾病。胸腔积液时,由于胸腔和膈肌的屏蔽作用,水被限制在胸腔内;肺水肿时,液体被限制在肺泡腔内,不允许流出。古人自然认为可能是因为正常肺的水流通道被堵塞,积存在胸肺里。

从而形成胸水、肺水不能流出,这使古人不仅认为肺有行水的功能,而且还推断其主水功能的主要活动形式是通调水流的通道。一旦肺的这种通调水道以行水的功能活动丧失,就会产生胸水、肺水等水液代谢障碍。因此,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是基于对肺痨等疾病症状的临床观察总结得出的理论,其中的肺指的是人体解剖学的肺。此外有的药物既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又通利水湿。如车前子能利尿,又有止咳平喘的功效;桔梗可化痰止咳,

但如小便不利的病人在用大量的利尿药后利尿作用不明显时,加入桔梗就可加强利尿;桑白皮、紫菀、葶苈子等,既能化痰止咳,也能利尿。药物的多组织、多脏器的功能作用,似乎进一步表明肺与水液代谢有着某种联系,

或许这也是肺主通调水道理论的由来之一。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活动形式肺的宣发肃降是古人发现的肺主气、司呼吸、相傅心脏、朝百脉等功能的活动形式。宣发是向外向上,肃降是向内向下,此种活动形式基于肺脏形体组织,

是古人从肺的病理状态,并由此推知生理而总结的。如因诸多原因致肺气不降而逆,则可见咳喘,气促,呼多吸少,胸闷等症,临床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古人由此推知肺气以降为顺,

到了肺气不降而逆的临床后期,此时或咳出泡沫样粉红色痰,胸闷增重,气促增加,或尿少、尿闭,肢体浮肿,类似于如今的肺炎、肺结核、肺水肿、肺心病、右心衰等影响到心和全身功能的阶段,

肺的相傅、朝百脉的功能也下降了;肺气不宣而郁,可出现咳嗽、胸闷、气短、气喘,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免疫功能下降及肺气肿者。只不过肺气不宣而逆的临床还伴有头痛、头昏,皮毛闭塞,

无汗或汗泄不畅。因为肺气宣发与肃降异常在肺的病变早期难以区分,故通常肺失宣降并称,宣肺降气同治。由于肺的病变表现是肺气不宣不降的功能形式,则正常肺的功能活动形式就是宣发与肃降了。

肺的宣发肃降失常的临床表现,亦充分证明了中医所论肺即是人体解剖学的肺。结语中医是研究人体,并指导临床诊治活动的一门生命科学。古人对人体结构与功能做过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长期临床实践与观察,才产生了中医基本理论。尽管这种理论形成的途径与方法有中医的特殊性,但这种基于形体的医理,应该是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可称之为中医形体医理。它不是重在研究人体结构,

而是注重建立在人体形体基础上的医理研究,特别是重视对活着的生命体的整体研究。上述对中医肺脏形体医理研究已初步发现,中医肺脏有其形体结构,与机体肺脏同名同脏,其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与肺脏形体密切相关。

中医肺脏理论应该是建立在人体形体研究基础上的。参考文献1 胡剑北.中医脾脏实体初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

5(5):7.2 赵思俭.从《灵枢肠胃篇》 考证殷商时代的解剖成就J.天津医药杂志,1965,3:237.3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018.皖南医学院(安徽,241001) 胡剑北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