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在溃疡和妇科方面非常有用中药皂角刺的药用价值

来源: 小编
发布时间:2024-06-04 19:19:52

皂荚治疗亚急性盆腔炎

作者/石牧文

我院妇科于1978年开始尝试使用中药皂角治疗盆腔炎,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用法:

加无患子刺30克、大枣10枚,煮半小时以上,弃渣取药液300~400毫升,加精米30克,煮为粥,分2次服用。

皂角味辛温、无毒,有活血消肿、化痰排脓作用,但长期服用易引起胃痛,故与大枣、粳米配伍,可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利于肠道吸收,提高疗效。

案件:

费xx,女,45岁,已婚。门诊号:78/56401。初诊日期:1982年4月24日。发热1周,伴有小腹持续性疼痛,在外院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经青霉素、链霉素治疗后,腹痛稍有缓解,但发热不退。来我院就诊时体温38℃,白细胞计数12100/mm3,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14%,单核细胞2%。

妇科检查:宫颈慢性炎症,子宫体后位,稍大,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诊断:亚急性盆腔炎。给本方7剂。服药后腹痛好转,发热减退。再给7剂。

两月后随访:无腹痛、无发热,痊愈。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大小正常,无压痛,两侧附件稍增厚,无压痛。至今未复发。

倪xx,女,29岁,已婚。门诊号:81/5064,初诊日期1981年12月23日。患者于11月7日剖腹产,产后发热38℃余,经青霉素、链霉素治疗2周后退热,11月25日出院。出院1周后再次发热至38℃左右,感小腹有包块、疼痛,遂来我院就诊。

妇科检查:宫颈光亮,分泌物丰富,宫体右前方有包块粘连于宫体,子宫约孕80天大小,不规则,有压痛。诊断:盆腔感染。停用抗生素,给予本方4剂,服药后症状好转,续服5剂,1982年1月18日发热退去,腹痛消失。妇科检查:宫颈光亮,宫体粘连于伤口,子宫约孕1+个月大小,压痛不明显,两侧附件未见明显包块及压痛。又给予4剂巩固情况。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皂角在溃疡科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赵振民

皂角又名老角针,为豆科植物皂角的刺,性味辛温,入肝、胃经。历代医家认为它有消肿排脓、祛风杀虫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痈肿初起,或脓液不破,以及麻风、疮疡、癣疥等。

近代医家还提出使用注意事项,即一切痈疽疮疡及孕妇忌服。但据我临床初步应用经验,本品辛散性强,善于通经活血,药力直达病处,属温经通络、化结消肿之动态药。故对于痈疽疮疡,未成脓者可消散,脓液已破者,即使脓液淋漓或症状顽固,亦可达到减缓、逐渐消除的目的。现举三例,如下。

1. 长期不愈合的外部溃疡

卢xx,男,53岁,裁缝。初诊日期:1970年9月26日。

患者今年春天在上海嘉定县做裁缝,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突然患上急性阑尾炎,到县人民医院做手术,半个月后出院。回家不久,穿新布内裤时不慎划伤切口表皮,引起伤口感染。虽经中西医治疗3个月,但病情未见好转。来我院住院治疗时,患处红肿变硬,范围约10x6cm。溃烂伤口呈罐口状,色泽暗红,覆有腐肉,流出粘稠的白色脓液混合血液和水。经近3个月多种抗生素治疗,疗效仍不明显,便找我院会诊。

患者脉缓,舌淡红,苔薄白,冷热交替,伤口隐痛,脓血夹杂,食欲不振,精神倦怠。此为湿热蕴结,经络瘀阻,体虚邪盛,脓毒排泄不畅所致。治宜扶正解毒,清热消肿。处方:

中药皂角刺的用途_中药皂角刺_中药皂角刺的药用价值

1.鲜人心果1500g,每次50g,每日3次,水煎服,连服10天。

2.生黄芪、连翘、生薏米各15g,生白术6g,太子参、炒当归、赤白芍、蒲公英、金银花各10g,生甘草4g。10剂。

服下三剂药后,患者发热恶寒消失,伤口肿胀逐渐消退,脓液减少,烂肉也逐渐脱落,一周后,半年未愈的伤口感染痊愈。

注:此患者伤口感染,约半年未愈,伤口肌肉已结成罐子,肉色暗红,僵硬疼痛,食欲不振,精神乏力,患者怕冷。这些都是阳气虚弱的表现,不能将毒推出,有内陷之势。舌质淡红,是血虚之征。但发热、脓粘,是阳证热证之征。因脓、瘀、湿热相凝,经络不通,经络不通则疼痛,是阳证。同时气血不足,是本虚;湿、热、瘀、毒尚盛,是表实。

本例为本虚标实,虚实相间,主药为鲜无患子刺,善散结散结,解毒之功,同时选用《医宗金鉴》中加味脱粒散加减为辅药。方中人参、黄芪、陈皮益气解毒,当归、芍药养血活血,银、黄芩、蒲公英清热解毒,生薏苡仁清热利湿,生甘草泻火解毒。主辅药相辅相成,功效相得益彰。本例患者停用任何西药,服用中药。

2.纤维瘤

王xx,女,58岁,退休工人。初诊日期1970年4月10日。

患者三个月前发现双侧臀部浅层下有三个子弹头大小的肿块,右肘附近有一个肿块,到上海瑞金医院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胆子较小,回家后就来到医院中医门诊就诊。

检查:

右臀部有2个肿块,左侧有1个;右肘后也有1个,共4个肿块。患处皮色无变化,肿块均呈圆形,较硬,推可动,无压痛。无其它不适。脉弦滑,舌苔薄白。有4个肿块,即方书上所说的痰结节。此为体内精气不足,风火带痰瘀所致,拟用祛风化痰,解毒软坚,养血活血之法消散。

处方:

无患子刺15克,川桂枝5克,连翘18克,蒺藜(炒去刺),陈丹星,白金丸(装),蒲公英,紫龙胆,白芥子(炒研),炒当归,赤芍,生地各10克,煅牡蛎30克。

服上述药物10剂后,结块缩小,服10剂后,结块完全消失,1972、1974年复查两次,一切正常。

根据:

本例纤维瘤属于中医痰结范畴,肿块坚硬,脉弦滑,应为阳性体征。故以皂角为主药攻散结,加桂枝、白蒺藜祛风活血,加连翘清火散结;加白芥子解郁化痰,解毒消肿;加白金丸、南星软坚散结;加蒲公英、紫丁香清热解毒,加当归、生地、赤芍养血活血;加牡蛎软坚化痰。患者服药十天,收到奇效。

3.下肢溃疡

王xx,男,61岁,农民。初诊日期1969年8月12日。

患者既往有下肢湿疹病史,10天前在水田干活,右胫骨出现湿疹,搔抓皮肤感染,右小腿全段至足背红肿,皮肤瘙痒疼痛。6天后皮肤破溃,肌肉腐烂,肉体暗红,有大量脓液和水。西药治疗初无效,改用鲜无患子刺1000克,每次50克,每日3次,清水煎服。连服3天,胫骨肿胀消退,脓液减少,溃疡渐愈合。1周后腐烂处脱落,生出新痂,患者痊愈。

根据:

本例患者小腿胫骨处有溃疡,方书上称其为“臁熟”。小腿外侧的溃疡称为“外臁熟”,内侧的溃疡称为“内臁熟”。记得前辈徐孝成说过:外臁熟是阳证“易治”,内臁熟是阴证“难治”。本例患者整个小腿溃烂,肿胀至足背,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邪气同时侵袭所致,病因是湿热蕴结,气血瘀滞于局部,属阳性证。过去一般用薏苡渗湿汤、三妙丸等方药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但服用皂角单味药,能透经络,消肿解毒,直达病处,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概括:

从以上治愈病例来看,槐刺的作用并不仅限于痈肿化脓但未破溃的初期,而“脓溃不宜用”的警示经验,似乎值得商榷。槐刺性辛温无毒,能透肿排脓,尤其能解毒散结、消肿排脓,善治怪疮恶疮。本人曾用槐刺配合清胃养阴、行气活血软坚之法,治愈腹部肿瘤一例。 因此,临床上如果碰到肿瘤患者,不管性质好坏,都建议适当用一些槐花刺,充分发挥其消痈散结的特长,以免埋没良药,错失良方。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