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利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现茶有解毒治病的功效。中国最早的药理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毒”。至于中药养生茶,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第97卷就有“药茶方剂”一节。中药养生茶是指用中药材制成,加茶叶或不加茶叶的制品,使用时一般用开水冲泡、浸泡、煎煮或直接饮用,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代研究报告称,茶叶主要含有生物碱和缩合鞣质等成分,能兴奋人体中枢神经、扩张血管、抑制细菌、利尿等作用,还具有防癌、防辐射、防蛀牙、防心血管疾病、抗菌消炎、燃脂减肥、醒脑益智、延年益寿等功效。
由于监管门槛低、生产周期短等因素,目前中药保健茶主要采用药食同源的中药,常用的有山楂、决明子、菊花、枸杞、金银花、薄荷、陈皮、桑叶、大黄叶、甘草、茯苓、赤小豆、薏仁、大枣、桂圆肉、黄精、熟地、槐花、灵芝、乌梅等。
中药保健茶考虑到香气、味道、色泽等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剂型:
有的商家为了提升产品的新颖性和市场竞争力,甚至利用一些国外的茶叶原料,比如风靡全球的南非红灌木茶,再与中药原料进行搭配。那么,中药原料能不能随意与茶叶、花草原料,或者国外新的茶叶原料进行搭配呢?
中药禁忌
首先,在配制中药时,需要注意两者的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或者降低、破坏药物的药效。包括十八解和十九恐。《十八解歌》源于张子和的《入门食琴》;《十九恐歌》源于刘春的《医经小学》。
(1)十八解药
甘草与人参、大戟属(包括北京大戟、红大戟)、马尾藻、芫花对应;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与贝母(包括浙贝母、川乌、平贝母、冬青属、湖北贝母)、瓜蒌(包括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瓜蒌、半夏、白及、白及; 藜芦与人参、西洋参、党参、沙参(包括南沙参、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包括白芍药、赤芍药)等相克。
(2)十九种恐惧
硫磺怕硝酸钾,汞怕砒霜,附子怕雄黄,巴豆怕牵牛花,丁香怕郁金,川乌、草乌怕犀牛角,硝石怕延龄草,肉桂怕赭石,人参怕附子。
中药原料的毒副作用
俗话说药三分毒,一些中药原料本身就具有毒性,不能掉以轻心。目前,对中药原料毒性反应的研究多集中在肝肾功能方面。肝脏是外来物质的主要代谢转化器官,也是人体代谢药物的重要器官。肾脏作为主要排泄器官,对外来物质包括药物代谢物的排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脏和肾脏是毒副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中药发挥药效或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一般认为,含有生物碱、苷类、蒽醌衍生物、毒性蛋白、萜烯类、内酯类及重金属等成分的中药,发生药物性肝肾损害的发生率较高。
中药药食同源安全
(一)药食同源中药名单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材名单包括:丁香、八角、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蛇、乌梅、木瓜、火麻仁、黛黛花、黄精、甘草、当归、银杏、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甘、苦)、沙棘、芡实、胡椒、红小豆、阿胶、鸡胗衬、麦芽、昆布、大枣(红枣、黑枣、酸枣)、罗汉果、梅花、金银花、青果、鱼腥草、生姜(鲜姜、干姜)、枳实枳实、枸杞、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葚、陈皮、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良姜、淡竹叶、淡黑豆腐、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籽麻、黑胡椒、槐花、槐籽、蒲公英、蜂蜜、榧木、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苇、蝰蛇、陈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广藿香,共86种,既可药用,又可食用;
新增的中药包括人参、金银花、芫荽、玫瑰、松花粉、葛根、莎草叶、夏枯草、当归、高良姜、藏红花、砂仁、姜黄、荜茇等15种,在限定的用途和用量内,可药食同源。
(二)药食同源中药安全
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是建立在长期食用和药用经验基础上的,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全面的毒理学研究数据,因此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作为药品使用时安全性一般有保证,但作为食品使用时一般没有明确规定用法、食用量和特殊加工方法,因此其作为食品长期大面积食用的安全性还有待确定。
中药与茶原料配伍的安全性
目前,关于中草药原料与传统茶叶、花草原料、国外茶叶原料复配的安全性研究较少。上述原料复配后或配方经过特殊加工后,是否会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引发不良反应?显然,这方面缺乏大量的数据支持。
中药保健配方设计注意事项。
养生保健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既有理论又有方法。中药与茶对人有益,但每种中药或花草原料都有其独特的寒热温凉属性,配伍不当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传统中药与国外新茶原料使用时,更应注意其配伍的安全性。好的中药养生配方设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实际使用,决不是几种中药的机械堆砌或功效相近的中药的简单相加。配方设计要主次分明,有机联系,用量适宜,配方合理,中药原料应在药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参考:
[1] 沈福道. 中药保健茶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8, 9(5): 8-9.
[2]张波.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特点及安全问题[J].食品科学,2001,32(21):298-300.
[3] 王银,尹世安. 浅谈保健食品的安全性[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2):141-143.
[4] 李胜红. 甘草不良反应研究[J]. 时珍中药, 2007, 18(8): 2042-2043.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肖新宇、杨晓燕,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审稿人:广东省药学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金飘
微信编辑:广东省药学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增城分院 邹海娟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作者、审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