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汤剂能吃几年?专家告诉你!中药汤剂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来源: 小编
发布时间:2024-07-07 11:26:59

这一时期

关键词

中药汤剂

当医生开中药给我们治病,或者我们决定服用中药治疗身体不适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疑问。比如,代喝中药汤剂和自己喝中药汤剂的效果有区别吗?中药汤剂喝多久合适?长期喝有副作用吗?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既不是判断题,也不是选择题,而更像是分析题。

中药喝多久要看病情

喝汤要多长时间,首先要根据病情的情况来定,根据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时间也会做相应的改变。

当发生急性病时,如感冒、急性胃肠炎,以及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发烧、胃痛、呕吐等,往往只需几剂汤剂就能治愈疾病,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两周。

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冠心病引起的胸闷、糖尿病引起的口干口渴等慢性病,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长期随访,根据身体情况和病情发展调整方药,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需要调理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如女性经常出现的痛经、月经不调、畏寒肢冷等情况,建议维持三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下面我们以一些常见的肾病为例,详细讲解一下汤剂服用时间的问题。

尿频、尿急、尿痛的患者,如果是单纯的初次急性泌尿道感染,一般服用汤剂一两周就会好转,然后再服用2到4周来巩固。如果是慢性复发性泌尿道感染,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中医会建议服用汤剂3到6个月来巩固疗效。

慢性肾衰竭病程长,治疗周期长,从临床角度,服用中药可以控制病情进展,缓解伴随症状。若没有服用中药的禁忌症,建议长期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水肿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因为受寒、受风引起的水肿,治疗见效快,吃药一到两周就够了。如果是因为疲劳、气虚引起的水肿,吃药一到两个月就能慢慢好转。比如老年人如果长期患病,多个脏器受到影响,引起水肿或者伴有气短等,无论治疗周期还是治疗效果,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总之,没有一种药是万能的,治疗需要对症下药。同时,服用中药汤剂时,要遵医嘱,保证剂量和疗程充足。但需要指出的是,服药时间越长越好,不要随意服用数年,要按照医嘱适量适度服药。

疗效关键在于烹调得当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曾说:“服汤剂,虽药材精细,配制合乎规矩,但煎药者若粗心仓促,水火不分,火候不对,则药效无效。”可见,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汤剂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是最早、应用最广的剂型,是由医生辨证施治后开出的药方,具有吸收快、见效快、服用方便的特点。

中药煎药过程涉及煎药器皿的选择、药物的配制、加水量、浸泡煎药时间、煎药次数、煎药顺序等诸多细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药效。中药煎药的好处在于“中药共煎”,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缓解服药不适感,但也存在煎药过程相对复杂、携带不便等问题。由于不同中药的煎药方法略有不同,具体请遵医嘱。

中药汤剂饭前吃还是饭后吃_中药汤剂_中药汤剂与丸剂哪个效果好

中药煎药服务是指将制备好的中药饮片放入医院或药房的煎药机中,利用容器内水沸腾产生的蒸汽,一次性煎煮药物成分。其优点是无需亲自煎煮、携带方便、保质期长、饮用方便。但煎药的弊端也很明显,不同方剂、不同药物的煎煮,在时间、浸泡、温度、顺序等上没有区别,因此这种方式很难对药物煎煮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因此建议患者以传统汤剂为主,其次为替代汤剂、中药颗粒(相当于把正常中药切成小颗粒,更易于煎煮或冲泡)、中药冲剂(可直接冲泡)等。临床上,每一种中药制剂都有各自的功效,主要根据个人情况以及医生的合理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剂型。

换季的时候要喝中药来调理身体吗?

老年人每逢季节变换,常常会寻求中医处方,认为吃药可以提前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这种做法合理吗?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有节律性的周期性运动,人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相应的节律性,治疗疾病也要遵循自然的节律性,每逢季节更替,天气变化莫测,气温骤变,呼吸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问题。

因此,体质敏感的人不妨在换季前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一些中药汤剂,以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的侵袭。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脏腑功能衰退,调节能力较差,换季时身体状况往往跟不上季节的变化,选择服用中药,可以将患病风险降到最低。

由此可见,在季节变换时提前服用中药是可行的,主要适用于身体调节能力差、抵抗力低,或患有季节性疾病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疾病与季节变换无关,并不需要换季前用药治疗,具体情况要看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静脉输液常见中药不良反应

患者经常会讨论服用中药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结合临床实际,部分患者服用中药后会出现轻微不适,这是个体差异,医生调整药方后,不适感可以得到缓解。这种反应不是不良反应,而是药物不耐受。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服用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异常反应,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等。在不良反应影响的器官中,首先是皮肤及其附属物的损害,临床表现为瘙痒、水肿、荨麻疹、皮肤病等;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药物热(指用药引起的发热,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多因药物过敏引起)等。严重者可引起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药疹等。

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70%~90%发生在静脉输液时,其次是中药汤剂口服和外用,其原因主要有3个因素。

第一是药物因素,包括中药来源、品种不同、品质劣质、炮制不当、配伍不当、用法用量不正常等。例如中药的炮制可以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作用,而炮制时间不够或方法不正确,也会引起毒副作用。

第二是机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异,不同的患者对不同的药物过敏反应也不同,这也与服药时间有关。

三是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管理不善等。不同产地的中药材生长环境差异很大,因此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差异自然也很大。同一种中药“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川木通为毛茛科木通或绣球花的干燥藤茎,主产区为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不良反应很小;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主产区为东北三省,含马兜铃酸A、B、D及其衍生物,这些成分对肾小管和间质有损害,患者长期服用,可能会引发肾衰竭。

因此,为了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常采用中药汤剂复方制剂,以便于在用药过程中抵消不良反应。

总之,服用中药汤剂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发现不适或异常,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药方或寻找解决办法。

主讲人:北京中医医院肾内科医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媒体制作人:王丹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