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
实习医生:刘晓倩。
负责人:张伯礼
时间:2005年3月22日
地点:天津中医学院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项目组访谈
中医中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也有人把中医的治疗比作一个“黑匣子”,因为中医在体内如何发挥作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973计划“方剂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张伯礼说:“我们研究的内容是放了什么药,起什么作用,怎么起作用;现在的工作是探索“黑匣子”中的秘密。
“中药里面的药物物质可以清楚吗?中药的作用机理能理解吗?中医能现代化吗?在项目开始时,这个项目团队面临着争论和质疑.
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真的很忙。当我们到达总裁办公室时,外面已经有三个人在排队了。看来我们要先“注册”才能采访总统。
一言不发地坐下,有人一直敲门。张志远说,“走,我们换个安静的地方,去实验室。总有人来这里。”谁想刚出门,又“活”过来找你了。新来的人“毫不犹豫”地拿出各种文件,张志远只好边走边“指示”。很明显,
张志远已经习惯了这种“追逐和拦截”的办公风格。
记者:我们项目的题目是“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那么方剂在中医中起什么作用?
张伯礼:中医主要是用方子治病。方剂是由各种饮片按照一定的配伍规律组合而成的药物。饮片,通俗地说就是药店查封的加工药材,如丹参、当归等。
为了帮我们解释清楚,张伯礼教授说着,站了起来,从左边柜子的抽屉里拿出了他五年前留下的饮片样品给记者看,有党参、当归等。每个都密封在一个小袋子里。
要想让饮片发挥治疗作用,关键是如何组合。技术术语是兼容性。他们的组合原则是君、臣、辅,君是指最重要的药;臣指起辅助作用的药;佐剂是指能针对次要症状,降低毒性的药物;搞,是为了领导,
它是指能导经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到达特定的脏腑而发挥作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有序”,每一种饮片都是“兵”。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控制大师,从而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记者:有人把中医的治疗比作一个“黑匣子”。还不清楚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
张伯礼:这个比喻很形象。我们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药物进去了,起什么作用,怎么起作用;现在的工作是探索“黑匣子”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研究中医在体内是如何工作的。
记者:中医中药虽然祖祖辈辈传下来,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是现代科技含量比较低。我们的项目是通过探索“黑箱”的秘密来增加中医的科技含量吗?
张伯礼:传统方剂是由中药饮片制成的,这是发展现代中医的基础。饮片处方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存在提取量大、化学物质复杂、有效物质含量低、质量控制标准低等问题。
记者: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张伯礼:比如我们平时一顿饭吃很多种食物,但是哪种食物让我们吃饱了呢?往往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各种食物的总和,让我们吃饱了有营养,我们也不知道每种食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再比如,中药有性味,苦、甜、苦、咸。以前是用嘴尝的。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现代研究手段,基本了解古代中药中有效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现代中药。最终目的是做出更有效的中药配伍和配比,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并将中药的古代剂型转化为现代的胶囊、滴丸、注射剂等。使中药服用更方便,服用量更小,从而增加其科技含量。
记者:但是据说这个项目在立项之初就有争议?
张伯礼:能找出中药中的有效物质吗?中药的作用机理能理解吗?中医能现代化吗?很多人对此深表怀疑。
当时阻力真的很大。老中医对中医有感情,认为自己变了,把中医全丢了。一些现代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很可能是不伦不类的。总之,顾虑很多。如何实现中药现代化,争议很大,难度也很大。
记者:面对各种压力,你是怎么做的?
张伯礼:课题组遵循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的指导,少争论,多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大家踏踏实实做事,大家互相商量,互相帮助,求同存异。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想在事情完成之前就否定它,鼓励创新。
但也要包容失败,成功取决于最后的结果。
记者: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是否证明你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张伯礼:事实证明,我们可能找到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我们试图改变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中药研发模式,以中药成分的配伍,为发展现代中药创造一种新的药物设计方法。构建了现代中医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分离制备技术、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分析技术、中药成分数据分析计算技术、中药方剂成分活性评价技术等共性平台。
建立了基线等比增减、极性分段筛选、药物组协同效应、群效关系识别等中药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
记者:我们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张伯礼:那就是多学科合作。我们的项目包容性很强,多学科的碰撞和交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各专业的人在这里都可以用。比如生物医学的学生可以研究物质的活性,化学和物理的学生可以提取物质。
学数学和计算机的同学可以做数据分析。我们还邀请了戴、李等院士和教授作为复杂性科学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收获颇丰。
记者:据说这个项目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是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成功范例。你有担任首席科学家的经验吗?
张伯礼:我的前任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站在科学前沿,把握学科进展,求实求异,鼓励年轻学者说“不”,鼓励大家讨论,互相“碰撞”,引进先进的方法论。为我们树立了团结协作、多学科合作的榜样。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充分引进和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技术为我所用。同时注重理论创新,在充分查阅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借鉴“洋中医”的发展经验。
建立了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一般假设,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记者:有什么缺点吗?
张伯礼:一开始项目标题设计太大,太注重宏观顶层设计,对项目的细化分解不够重视。经过半年的实际操作,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重新确定了兼容性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很快打开了局面。其次,
多学科的工作需要磨合,讨论是最好的磨合方式。
记者:最后,您能帮我们勾勒一下中医现代化的前景吗?
张伯礼:中药现代化是我们的国策,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真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许多复杂但诱人的科学问题,为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很多作品都是原创的,
“我主人随”,为现代生命科学和药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领域。
中医药是国粹,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一个大宝库。我们要通过研究拿出创新性成果,保护好中国人自己的中药知识产权。当然这既需要科学家的努力,也更需要国家给予持之以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