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眼看中医

来源: 药材库
发布时间:2023-12-28 00:39:01

千年辉煌,百年变迁。一方面是辉煌的历史和诱人的前景,另一方面是严峻而残酷的现实。在现代西方科技文明的强烈冲击下,中医虽然时不时披上“时髦的现代外衣”,却在经历着说不出的“痛并快乐着”。

但依然难掩“学术之身”的不适与痛苦,更难安抚“学术之心”的失落与迷茫。这种多姿多彩又令人心酸的状态,让很多人在兴奋之余无所适从,伤心之后依然不知道何去何从.

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中医来说,“疗效才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不仅有疗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人民抗击疾病不可或缺、最值得信赖、最强大的知识武器。它在城乡都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垄断中国医疗市场数千年后的今天,中医迎来了残酷的市场竞争,至今已失去大部分医疗市场“领地”。很多中医院很难用“独立”“纯粹”的中医技术来支撑门面,或者说“门庭冷落”,病人稀少。

要么大量增加西医科室,依靠西医项目盈利。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全国卫生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西医有558.39万人,中医有40.72万人。西医医院16800家,中医医院2600家。

这两组数字既反映了中药的市场份额,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的疗效。虽然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中医的疗效,但并不代表中医目前普遍有效。如果是好的,它的市场份额能减少吗?

近几十年来,中医的硬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时期,但正处于最令人担忧的学术危机时期,人才危机时期。

制约现代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很多。通过多年对中药行业的整体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原因之一:中医人才的“异化”。这是中医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来解决,但真正解决并不容易,因为医疗市场已经形成了对非西医人才极为不利的“人文环境”。

这样一来,中医教育机构必然会跟着市场“卖”一些“靠西医赚钱的中医医院”的不正宗但适合工作的“中医人才产品”。对此,一些高校老中医虽然也义愤填膺,但也无可奈何。

第二个原因:中药材的“品种”和“退化”很多中药材是作为濒危品种来保护的。这种中医资源的危机,直接导致中医临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中医辨证准确,也没有好药可用。

原因之三:中医评价体系的“西化”。这是严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瓶颈。真正调整这个评价体系是很难的。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极强的“惯性”,我们很难从根本上制止。

按照“表面辉煌,内涵下降”的现状,再过几年,中医人才将会过时,中药的市场份额将趋于“零”,在世界上最多留下一个中药的空壳。用消极或夸张的方式来说,

中医,人类健康的古老事业,濒临安乐死。几千年积累的文化遗产,最终是“一个世界”和“科学的”,但没有学术特色和临床优势。这是一场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革命”,还是一场“悲哀”?

还是一种“罪”?其实中医的发展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我们相信历史最终会做出评论.

“振兴中华,振兴中医,拯救中医”这些口号我们喊了几十年了。国家也制定了各种支持中医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发展中医,但是我们几十年前讲的问题还是“老生常谈”。

几十年前想解决的问题,现在还是问题,就像进入了一个“魔法阵”,一直绕不过去。“什么是科学?”“中医是科学吗?”“如果中医是一门科学,那它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如果不是,那中医是什么?”.只有从根本上弄清这一系列问题,明确中医的科学地位,探讨中医作为一门科学的哲学和理论基础,才能制定出符合中医实际的方针政策。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中西医不平等的问题,为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在《哲眼看中医》时选择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