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代医籍,中医临床整合
本文侧重于古代中医文献与现代中医临床的融合。阐述了交融的含义、六个方面的交融现状以及对中医临床文献学概念的理解。
话题原因
本题目是敖老师在上海文学大会上的发言,提出了对编《中医临床文献学》的几点思考。在此,我们想把这个话题作为引子,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时代的需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静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真做好中医药文献整理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强调了科研以疗效为第一,医生是提高疗效的主体的观点。
培养优秀的临床人才,造就新一代名医,是21世纪的一项系统工程。本科阶段要打好基础,学习经典,熟悉经典。两位领导的讲话都与中医药文献工作有关,我们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个责任。“让过去服务于现在,
“推陈出新”是古籍整理的一贯方针,要自觉贴近实际,参与实际,了解中医需要学什么,教什么,研究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只有这样,文献整理才能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同步,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
发挥其社会作用。
2.学科发展的需要:从近十年发表在文献会议和中医药期刊上的文章来看,从策略研究、概念研究、书籍研究到疾病文献研究、疾病史、病案史等诸多方面,说明文献研究趋于深入,临床文献研究日益成为主要课题。
中国古代医学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在于以整体恒动的观念认识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灵活的辨证论治处方,丰富的治疗方法,在世界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古籍有上万种,
它包含了几千年来医生的医学思想和治疗经验,我们期待着探索并为临床提供实用和开创性的信息。
作为一名临床文献工作者,如何面对21世纪中医发展的需要,提高临床疗效、学术水平和培养优秀临床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才能利用好相关的学术知识,将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融为一体。
我们对混合的理解
1.交融的含义:
文献一旦出版,就意味着获得了广泛传播的权利,进入社会流通渠道(图书馆、书店),而古籍是流动的东西。丝书,简单策略,论文等。一直流传至今,带给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信息。我们来研究一下。
汲取今天有用的成分;反过来,现代人又把这种认知的合理性以专著的形式传播给读者,这是一种传播。文献工作者是古代文献向现代文献转化的主体。对象是读者,文档的使用者,他们知道文档的使用程度,
要看主体对古籍文献的交流,甚至融合的程度。对于古籍来说,我们既是读者,也是对象,我们利用它的合理信息。同时将研究成果传播给读者,发生了交流交融的过程。
主客体可以相互转化。
文件交换的最高形式是混合。你有我,我有你。沟通是把你所拥有的给对方。古籍与临床医学的交融是文学交融的最高形式。
比如张仲景在熟悉《素问》、《九卷》、阴阳学说、妊娠用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有效方剂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无法分辨哪些是仲景。
他查阅的其他医学书籍的内容是什么?后来的研究一代《伤寒论》中有很多人,他们把自己的学术观点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为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提供了宝贵的观点。
比如于根初《通俗伤寒论》在治疗上就比较独特。如的《谦斋医学讲稿》、的《辨证论治七步走》、《现代名医经验》系列都汇集了刘、罗元凯、等名医的医学见解。
都渗透着中医古籍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些成就是古籍和临床医学交融的反映。
2.勾兑的现状
从近年来发表的中医药论文中,选取与临床文献相关的论文,归纳为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专科发展历史和疾病史研究。
这个题目一般是根据医学通史,对某些学科特有的疾病的认识,医生的经验,治疗的特点,以及一些显示学科发展方向的规律性认识。在史料研究中,
如《中国针灸史》,《中医内科史》,《中医妇科史》等。属于专门学术史的范畴,比通史更深入具体。为了利用这些丰富的史料,
你需要有扎实的中医临床基础知识和医史文献学知识,才能掌握。
(2)疾病文献研究(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这项工作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核心,涉及病名、病名、证名、有效方剂筛选、治疗方法等诸多问题。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疾病来梳理历史文献的脉络,真实准确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是临床医学融合的必要条件。由于其存储量大、存取方便、计算能力强,这种先进方法的应用为临床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博士、硕士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专著:《中医临床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论文:中风、胸痛、哮喘、腹胀、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特殊疾病的研究。病理研究:如眩晕病理的古代文献研究、心悸理论的起源研究等。
(3)古代文献临床专著的整理研究。
这项工作是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通过整理11种经典古医籍和500多种二、三类古医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如:
《内经》的证候研究、《难经》的针灸处方研究、《伤寒论》的穴位研究、《神农本草经》的临床应用研究、《内经》的单味药研究和病名研究、《内经》的针灸处方研究。
(2)内、外科学、妇科、儿科的古方、古籍的整理与校勘。此作自古有之。比如,雪姬在《难经》、《伤寒论》两本书里附上了自己的医案和经验,既包含了名著的精髓,又切入了临床。
今天我们整理注释临床文献,疏通了语言环境,既方便读者顺利阅读,又达到了交流融合的目的。
(3)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对历代各医学流派、医家学术思想和成就的研究,是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临床经验不断总结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医生的评价,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这种交流是通过学科的广博知识,医生临床实践的精辟分析,指出其独特性,以便人们学习和应用。比如丁广弟的《神农本草经》,张真如的《针灸甲乙经》都有这种勾兑。
再比如各种文本《校注妇人大全良方》,《小儿药证直诀校注》,《金元医学评析》所附的医生学术思想研究。
(4)医案研究(中医医案、医案史、医案应用)。
这种体裁是一种灵活的写作方式,将医生的临床病例和治疗经验总结成医案,往往是有临床基础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献形式。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开设了医案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临床知识。
拓宽临床文献的范围和临床医生的诊疗思路。建国以来,我们继承了古代写医案的传统,重视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抢救。这些文献为中医治疗注入了新的经验,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融入临床医学的真实体现。
比如于颖奥先生从事文学工作40多年,从写书开始就坚持临床工作。他提出的话题很认真,值得我们深思。
(5)保健与康复方面的文献研究。
随着现代文明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和主动求医的倾向已经非常普遍,人们要求了解这些知识,从粥疗到食疗,再到康复保健和抗衰老系列研究。
如《朱丹溪学术考论》 、 《中医各家学说》 等均属于古籍文献与现代社会交流、交融的内容。
(6)中西医结合面向临证的研究。
为了体现中西医结合在诊疗疾病中的优势互补,病名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在上世纪70年代,西医工作者写的《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一书,
列出中医病名达461种;90年代《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将内科疾病分为50个病症、310个病证名;90年代末, 《中医康复医学》 归纳为40个症状、270个证名。
但是历代文献所反映的状况远不止这些,如明代《中医保健学》 收病名辞条达18446条,收集古籍千余种的《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病症名称对照》 收病名达31510个(包括少量的西医病名),
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对中医疾病谱的研究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中西医结合方面, 《中医临证诊疗术语》 收录了832种现代医学病名,同时附有相应的中医病名(内、外、妇、儿等),
这些成果对我们进行病名规范化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我们认为,如何将中医病名融入现代临床,实用性应是第一位的。病名界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中西医如何对相关疾病症状学(中医称证候)取得共识,
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中医古籍文献可以为此项工作提供大量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去做交流与融合工作。
概念的认识
从以上六个方面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古籍与临床医学交融的方方面面,目前尚未能取得共识。但观其内容体裁,应属于临床文献研究的范畴,已涉及学科主要是医史学、各家学说、古籍文献学。
由于中医文献学基础中未能包括上述内容,而临床文献学人文学科的成分少一些,自然学科应用的含量更多,随着专科专专病研究的深化,临床文献学科的分化已趋于成熟,对它概念的提出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有利于临床优秀人才的培养。在此,我们不揣浅薄,在余老师的倡导启发下,对中医临床文献学的概念提出如下看法,望同行批评指正。
中医临床文献学的概念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医史学、文献学的方法对古籍文献中疾病沿革、学术特征、诊法和论治特点、方药内涵及其疗效等临床医学内容进行的整理研究,并探讨学科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
称之为临床文献学。界定层次:中医—文献—临床文献。性质:方法学。对象:古籍临床文献。外延:(1)医学内容(疾病病因、机理、证候、诊法、论治方药、医案医话等)。(2)学科规律。
本学科设立的目的及意义:本学科的设立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对中医临床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临床知识,为医、教、研打下扎实基础。中医文献学形成已有20多年,应根据时代的需要,
学科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本文系“中医临床文献资源信息化方法研修班”发言稿,并经余瀛鳌老师审核、修定,特此致谢。)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250014)郭君双杨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