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除痰方剂

来源: 药材童子
发布时间:2023-12-28 00:41:40

处方名称:二陈汤(祛痰)

小结:湿痰

货号:001

包括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主治:治疗痰多、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晕心悸等症。

加减:

1.风痰:加入天南星、附子、皂角、竹汁。

2.寒痰:加半夏、生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瓜蒌、杏仁。

6.食痰:加山茶、麦芽、神曲。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气痰:加香、枳壳。

9.痰在皮内膜外:加白芥子。

10.肢痰:加竹沥。

归经:此足足足太阳,足药。

方毅:

1.半夏:辛、温、滑、燥,善水利。

2.痰因气滞,气顺,故益橘。

3.痰湿生痰,湿则痰消,故茯苓为臣。

4.如果中间有不和谐,痰就会聚集,甘草和中药补土会有帮助。

更改交易方:

1.六君子汤:本方加入人参、白术。从痰论治气虚。

2.陈皮半夏汤:本方去掉茯苓和甘草。

3.桔梗半夏汤:上面加桔梗。

4.半夏茯苓汤:本方去掉陈皮和甘草。

5.小半夏茯苓汤:上面加生姜。并控水、气、吐邪。

6.茯苓半夏汤:本方加黄芩。治热痰。

7.陈二加减蒋连生汤: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治膈上热痰,使人呕吐。

8.沙芷二陈汤:本方加入砂仁、枳壳。化痰益气。

9.导痰汤:本方加星星、枳实。用胶治疗顽固性痰。可加入菖蒲治疗心悸、健忘、失眠。

10.顺气导痰饮:导痰汤加木香、香附。治痰胸痞,平喘行气。

11.我们加入枳实、黑米、山茶、药膳和瓜蒌。治疗消化不良,痰多,咳嗽,发烧。

12.加味二陈汤:本方加苍术、枳壳、莪术。治痰袭目肿,及餐厅手臂疼痛麻木。

13.温中化痰丸:此方除甘草外,加干姜、姜汁糊丸。用寒痰治胸膈,令人不快。

(2)盐滋润变软变坚;湿润时,痰滴;软化后,痰就消失了。

(3)痰在膈,故用甘草引其入胃。甘草用蜂蜜焙制,能健脾和胃,脾胃健康,痰便自行走了。

煎煮方法:

(1)蒸糕、糊丸。

(2)或将陈皮用盐水煮沸,晒干,与甘草制成粉末,称为“二仙粉”,姜汤。

禁忌:体弱者慎用。

备注:即二仙散

处方:归苓甘术汤(祛痰剂)

小结:化痰饮

货号:003

包括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主治:用于治疗痰多、胸胁胀满、心下眩晕。

归经:足太阴药。

方义: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白术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

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也。」

来源:金匮

方名:清气化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热痰

编号:004

组成:半夏、橘红、茯苓、黄芩、栝蒌仁、枳实、胆星、苦杏仁

主治:治热痰。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

(1)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

(2)半夏、南星以燥湿气,瓜蒌、黄芩以平湿气,陈皮以顺裏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

(3)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而为火,犹民之反而为贼,贼反则还为良民,而复其业矣。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

煎服法:姜汁糊丸,淡姜汤下。

方名:顺气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食痰

编号:005

组成:半夏、胆星、杏仁、苏子、莱菔子、青皮、陈皮去白、香附、葛根、神麴、山楂、麦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闷,五更咳嗽。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

(1)痰由溼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溼。

(2)痰由气升,苏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气。

(3)痰由气滞,青皮、陈皮、香附,所以导滞。

(4)痰因於酒食,葛根、神麴,所以解酒;山楂、麦芽,所以化食。

(5)溼去食消,则痰不生。气顺则咳嗽止,痰滞既去,满闷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饼糊丸。

来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饮(除痰之剂)

总结:痰嗽

编号:006

组成:五味子、桔梗、橘红、茯苓、贝母、杏仁、甘草

主治:治痰溼气逆而咳嗽。

加减:

(1)若春时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风、紫苏、炒芩。

(2)夏多火热,宜清降,加桑皮、麦冬、黄芩、知母、石膏。

(3)秋多溼热,宜清热利溼,加苍术、桑皮、防风、栀、芩。

(4)冬多风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乾姜、生姜、半夏、防风。

(5)火嗽加清黛、栝蒌、海石。

(6)食积痰加香附、山楂、枳实。

(7)溼痰除贝母,加半夏、南星。

(8)燥谈痰加栝蒌、知母、天冬。

(9)午前嗽属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黄连。

(10)午後嗽属阴虚,宜滋阴降水,加芎、归、芍、地、知、柏、二冬、竹沥、姜汁传送。

(11)黄昏嗽为火浮于肺,不可用凉药,宜五倍、五味、诃子、敛而降之。

(12)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宜加归、芍、阿胶、天冬、知母、款冬、紫苑之类。

(13)久嗽肺虚,加参、耆。如肺热,去人参,用沙参可也。

归经: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

方义:

(1)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

(2)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

(3)五味敛肺而宁嗽。

(4)茯苓除湿而理脾。

(5)橘红行气。

(6)甘草和中。

(7)桔梗清肺利膈,载药上浮,而又能开壅发表也。

煎服法:加姜煎。食远服。

方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剂)

总结:伤风欬嗽

编号:007

组成: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减:

(1)如满闷,加枳壳、桔梗。

(2)有热加柴胡、黄芩。

(3)头痛加川芎。

归经:手太阴药。

方义:

(1)痰涎内结,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气。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

(4)甘草发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细辛温经。

(7)盖痰必挟火而兼溼,故下气利溼而证自平。

(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黄、赤芍,无赤茯、细辛。

煎服法:加姜、枣煎。

来源:活人

方名:百花膏(除痰之剂)

总结:痰嗽

编号:008

组成:百合、款冬花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

归经:手太阴药。

方义:款冬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花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嗽要药。

变化方:加紫苑、百部、乌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龙眼大,食後临卧姜汤下。或噙化。

来源:济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剂)

总结:气痰

编号:009

组成:半夏麴、南星麴、香附。

主治: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

归经:足阳明、手足太阴药。

方义:

(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

(2)香附以快三焦之气,使气行则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姜汤下。

来源:百一方

方名:半夏天麻白术汤(除痰之剂)

总结:痰厥头痛

编号:010

组成:半夏、天麻、人参、黄耆、苍术、白术、茯苓、泽泻、神麴、麦芽、陈皮、黄蘗、乾姜

主治: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

归经:足太阴药。

方义:

(1)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

(2)头眩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3)二术甘苦而温,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气。

(4)黄耆、人参甘温,可以泻火,亦可以补中。

(5)苓、泻泻热导水。

(6)陈皮调气升阳。

(7)神麴消食,荡胃中滞气。

(8)麦芽化结,助戊己运行。

(9)乾姜辛热,以涤中寒。

(10)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少火在泉发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钱。

来源:东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之剂)

总结:停痰臂痛

编号:011

组成:茯苓、风化硝、枳壳、半夏麴

主治: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义:

(1)茯苓渗水。

(2)化硝监。

(3)枳壳行气。

(4)半夏燥溼。

(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汤下。

来源:指迷

方名:控涎丹(除痰之剂)

总结:痰涎

编号:012

组成:白芥子、甘遂、大戟

主治:

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

1.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非也。

加减:

(1)寒厥加胡椒、丁香、姜、桂。

(2)脚气加槟榔、木瓜、松脂、卷柏。

(3)惊痰加朱砂、全蝎。

(4)热痰加盆硝。

(5)惊气成块加穿山甲、甲、延胡索、蓬术。

归经:足太阳太阴药。

煎服法: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备注:一名妙应丸

来源:三因方

方名:三子养亲汤(除痰之剂)

总结:气痰

编号:013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服子

主治: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白芥子除痰,紫苏子行气,莱服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或等分,或看病所主为君。

来源:韩

方名:涤痰汤(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编号:014

组成: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如、枳实、菖蒲

主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归经:手少阴、足太阴药。

方义:

(1)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

(2)

1.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

2.陈皮、南星、半夏—利热燥而袪痰。

3.竹茹清燥开郁。

4.枳实破痰利膈。

5.菖蒲开窍通心。

6.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

煎服法:加姜煎。

来源:严氏

方名:礞石滚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顽病怪病

编号:015

组成:青礞石、大黄、沉香、黄芩

主治:治实热老痰,怪证百病。

归经:手足太阴、阳明药。

方义:

(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

(2)大黄荡热去实,以开下行之路。

(3)沉香能升降诸气,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导诸药为使也。

(4)黄芩泻肺凉心,以平上僭之火。

变化方:

(1)本方加玄明粉一两,朱砂为衣,治同。

(2)本方减大黄、黄芩各六两,加橘红、半夏各二两,甘草一两,竹沥、姜汁为丸,名「竹沥达痰丸」,治同。力稍和缓。

(3)单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夺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调温服。治小儿急慢惊风,痰涎壅盛,药不得下,命在须臾。

煎服法:上将礞石打碎,用朴硝一两,同入瓦罐,盐泥固济,晒乾,火锻,石色如金为度,研末和诸药水丸。量人虚实服之,姜汤送下。服後仰卧,令药在胸膈之间,除逐上焦痰滞,不宜饮水行动。

禁忌:然皆峻剂,非体实者不可轻投。

来源:王隐君

方名:牛黄丸(除痰之剂)

总结:风惊痰

编号:016

组成:牛黄、防风、天麻、僵蚕、蝉蜕、白附子、胆星、金蝎、麝香

主治:治风痫迷闷,涎潮抽掣。

归经: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

方义:牛黄清心,解热开窍利痰。天麻、防风、南星、全蝎辛散之味;僵蚕、蝉蜕清化之品;白附头面之药;皆能搜肝风而散痰结。麝香通窍。水银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风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枣肉和水银五分,细研,入药末为丸。荆芥姜汤下。

方名:辰砂散(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癫痫

编号:017

组成:辰砂、枣仁、乳香

主治: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

归经:手少阴药。

方义:

(1)辰砂镇心泻心火。

(2)枣仁补肝胆而宁心。

(3)乳香入心散瘀血。

变化方:本方加人参一两,蜜丸,弹丸大,名「宁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汤下,治同。

煎服法:温酒调下,恣饮沉醉,听睡一、二日勿动,万一惊寤,不可复治。

来源:灵苑

方名:白金丸(除痰之剂)

总结:痰血迷心

编号:018

组成:白矾、郁金。

主治:治癫狂失心。

归经:手少阴药。

方义:白矾酸咸,能顽痰。郁金苦辛,能去恶血。痰血去则心窍开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编号:019

组成:川乌、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治:

1.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喎邪,手足瘫痪,小儿惊风。

2.及痰盛泄泻。

归经:足厥阴、太阴药。

方义:痰之生也,由风由寒由溼,故用:

(1)川乌、白附之辛热,以温经逐风。

(2)半夏、南星之辛温,以燥溼散寒。浸而暴之者,杀其毒也。

煎服法:为末,绢袋盛之,水摆出粉,未尽,再摇再摆,以尽为度。贮磁盆,日暴夜露,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晒乾,糯米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瘫痪酒下。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方名:星香散(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编号:020

组成:胆星、木香

主治: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归经:足厥阴药。

方义:

(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胆,以杀其毒,且胆有益肝胆之功。

(2)佐以木香,取其行气以利痰也。

(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散肝风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为末服。

方名:常山饮(除痰之剂)

总结:劫痰截疟

编号:021

组成:常山、乌梅、草果、贝母、槟榔、知母

主治: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归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义:

(1)古云:「无痰不作疟。」常山引吐行水,袪老痰积饮。槟榔下气破积,能消食行痰。

(2)阴阳不和则疟作。知母滋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草果辛热,能治太阴独胜之寒。

(3)贝母清火散结,泻热除痰。乌梅酸敛濇收,生津退热。

(4)合为截疟之剂也。

又附方:

(1)一方有良姜、甘草,无槟榔。

(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煎服法:姜三片,枣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时,面东空心温服。渣用酒浸

煎,待疟将发时,先服。

来源:局方

方名:截疟七宝饮(除痰之剂)

总结:疟痰

编号:022

组成:草果、槟榔、陈皮、青皮、厚朴、常山、甘草

主治:

1.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

2.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

归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义:

(1)

1.草果—能消太阴膏梁之痰。

2.槟榔—能下食积痰结。

3.陈皮—利气。

(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疟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锺,煎熟,丝绵盖之,露一宿,於当发之早,面东温服。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