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特色:关注治未病

来源: 久久
发布时间:2023-12-28 02:51:38

张军 山西省运城市紫苑中医老年病研究所

“治未病”已经成为了我们谈论健康的主导话题。当我们翻开“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医的论著时,不难发现“治未病”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个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即在疾病出现之前,就采取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这种预防疾病的观念被称为“治未病”。 “治病必求于本”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体现。这个理念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锻炼和休息,以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普及“治未病”知识和理念,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医药学,发扬广大中医药文化,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当今我们论述最多的就是“治未病”与健康、亚健康的关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相对于这个健康的定义,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亚健康是一种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而“治未病”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未病先防”,就是养生、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养生与调理”的关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即“未病”。

根据体质的不同,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为第一要素,如:脏腑功能衰退,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气血虚衰,机体失于濡养,故生理机能低下,机体生化不及,精乏气少,则脏腑功能易损:或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人体,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虚损尤以肾、脾改变最为突出。中医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健脾补肾就成为重要手段。

“治未病”与“既病防变”

目前,“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既病防变”而言,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和传变途径,采取有效手段阻止其进一步演变、传变,以防加重病情,即第二层意思就是“既病防变”。

“既病”又有“欲病”之分,所谓“欲病”之状,即疾病的潜伏期即将过去之状态,病发在即。在疾病早期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清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可有效控制温病转归,是未雨绸缪之举。“先安”是对阴虚体质患者的阴液保护,顾护了温病阴液耗伤之虑,以防传变之兆,应有先安之举。叶天士关于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病位变化的阐述,使我们看到“治未病”理念在温病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温病的救治水平。

“治未病”与“病后康复”

康复是对病后的一个调理,即第三层意思就是“病后康复”,意在治疗上要做到善始善终。“愈后未病态”是病后康复的主要指症,病后调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其死灰复燃。当疾病初愈后,正气还未完全恢复,此时,要采取适合患者的调养方法,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我们常见的急性病病后的康复调理相对会容易一些、好一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要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也就是说在病理已形成的初期阶段,如冠心病的缓解期,脑血管病的形成期,糖尿病已形成后的预防并发症期等等,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调整(扶正祛邪、培固元气),对于控制其再度发作却是非常重要的。

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中医药学的“治未病”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文化之中,突出了治在“病先”的主题,体现了“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体现了医学领域“防胜于治”思想理念。这是一种积极与疾病作斗争的思维、思路的探索,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指导中医临床的一个系统思维方式。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