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很多道友想通过秋冬两季来补一下身体。
确实,秋冬进行适当的滋补和调整,可以为来年有个强壮的身体做一个良好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冬季滋补也好,晚上早睡也好,都有一个是否能让其“起效”的前提。
比如说晚上早睡的前提是不是能睡着,冬季滋补的前提就是能不能让身体吸收。
《素问·灵秋冬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从中医的角度看,体质的强弱与饮食、作息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饮食、作息是怎么影响体质的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我们脏腑经络,身体组织器官都需要通过饮食来濡养。
我们吃的东西会形成两种东西,一部分可以变成有形,一部分可以形成无形。也就是“长形”和“长气”。
1. 长形
新生儿生出来其实就是50公分左右,体重也就5斤左右,他们每天吃饱了睡,睡好了吃,通过饮食与睡眠,渐渐的就长到一米二三,体重三四十公斤的大孩子,这就是形发生了改变。
2. 长气
无形的我们称之为“气”。
儿时我们拿个水桶都费劲,长大了就轻而易举的可以拎个水桶甚至挑起一两百斤的重物,这个“力气”是我们看不见的,
而且人体的气有一定量,如果一直消耗就会面临“气绝身亡”的境地,就是我们常说的“断气”。
现在大家经常会有疲惫、乏力、气短的感觉,其中很大一方面问题就是饮食,饮食没有得到吸收,或者是对饮食的吸收不好。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进补”效果
1. 饮食习惯
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吃下的东西需要通过脾胃的运化将它们变成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首先要注意饮食有节,按时吃饭,不暴饮暴食、不吃反季节的食物。
反季节的食物本身就是与天地不相合的,长期以往身体潜移默化就会出问题。
“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无论是饮食还是作息都要和于自然。
《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吃进去的东西,转化生精,精再化成气,这也是阳主阴从的体现。
所以说冬季滋补的前提就是先调整脾胃,有胃口了,再去调补,这样就能够化生气血,气血充盈了,体质也能得到改善。
2. 作息习惯
人体、自然界都存在“气化”。
例如下雨,阳光蒸腾湖面、溪流,水汽才可以上升,升到了一定高度就会下降为雨落进土壤里滋润植被,最后又流回到溪流中。
这样一个“气化”的循环就产生了。
阳光、雨水不够,气化就不能够产生,植被就会有问题,例如沙漠,就是“气化”不足导致的生态失衡。
人也是一样,体内的气化循环变弱,抵抗力就会下降,变得经不起“风雨”,容易生病。
这时我们就要把下焦的“肾阳之火”升起来,壮起来,火盛而水沸,精就可以化成气,气就能够上升。
气升于中,五脏得其营养。气升于上,大气最于华盖,华源可降,中下之物皆得润泽。
睡觉就是一个收气的过程,可以达到“气归精”的状态,从而藏精。
“藏精而起亟”,“起亟”就可以应对外界的反应,所以气化是在我们生命中绝对是起主导作用的。
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治疗都是为了实现“精归化”,让人体自身的气化循环更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