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疟疾疗效显著

来源: 方剂叔
发布时间:2023-12-28 00:08:40

[简介]

疟疾是指以发冷、高热、出汗和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传染病。常发生在夏秋之间,其他季节也可零星发生,主要是感疟邪,疖子之气。一天叫日疟,一天叫间日疟,第三天叫三日疟。

如果疟疾长期不愈,就会在威胁下形成肿块,称为疟母。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受疟疾之邪和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蹲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入则反阴;出来时,与阳争则热,与邪正交则疟;邪气若隔,邪气若隐,不与营、卫交战,寒暑必止。

(2)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疲劳,体虚,疟疾乘虚而入。张景岳说:“疟疾是由外因引起的.但是胆小过度劳累的人特别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

【辨证论治】

主要症状:寒热交换,先冷后热,出汗休息,有时发作。发病初期,打哈欠无力,毛孔肿胀,马上冷得鼓鼓的。寒气散去,身体里里外外都是热的,身体是烧焦的炭。头痛如裂,面红唇红,口渴引饮。口苦口干,胸满。最终全身出汗,身体发冷。

舌苔为白色或黄色。脉弦紧度或弦数。疟疾如果长期不愈,就会在胁下结块,成为疟母。

治疗方法:督脉、少阳经穴为主。泻法用于毫针,以调理督脉,缓解少阳。袭击前两小时是合适的。发作时多寒少热,针灸并用;只有大热轻寒的针不灸。

处方:大椎、道、后溪、使、水门、足理气。

腧穴配证:热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张门,灸皮根,高热神志不清者,刺十二井出血。

方一:大椎为手足督脉三阳经之会,能促进全阳之气祛邪、配道、祛邪热、调理阴阳,是疟疾治疗的重要穴位;液门、足哭、解少阳经气;后溪通督经,为小肠经的一个穴位,可宣太阳之阳、督脉、祛邪气;间断性穴位是心包经,

厥阴、少阳在表里,可理气导邪,是疟疾治疗的重点。诸穴并用,可疏阳祛邪,解表里,调和营卫,使疟停复。曲池配大椎,增加退烧效果;掌门为脏会,可调节脏气;肿根是治肿的怪穴。

[其他疗法]

1.耳针术

穴位: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发病前1-2小时针刺,强刺激,留针1小时,连续3天。

2、穴位贴敷

(1)取大椎穴,发病前2小时,用1-2个花椒或辣椒捣烂,外敷3-4小时。

(2)取内关穴,用两份烟丝和一份生姜捣成泥状,将硬币大小的一块敷在穴位上。

(3)取内关,用适量鲜猫爪草、野薄荷或大蒜捣碎,于发病前1-2小时敷于穴位,用胶布固定3-4小时。

[注意]

间日疟原虫是治疗疟疾的最佳针灸疗法。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