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杏林文化之根

来源: 药材库
发布时间:2023-12-28 01:41:36

冯陈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对庐山奇异壮丽景色的精彩写照。千百年来,庐山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且以其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许多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人们的赞叹。其中,

代表中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就是在这座山上形成的,并一直延续至今.

杏林文化的鼻祖董枫,与南阳张仲景、乔县华佗齐名,并称为东汉末年的“建安三神医”。董枫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董枫的杏林精神被业界奉为楷模,庐山杏林被世人奉为圣地。所以,

杏林文化有什么特点和内涵?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杏林的名字叫“代代庆”。为什么?带着这些疑惑,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冲破层层迷雾,将杏林文化的“真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

杏林始祖

董枫,字易军,东汉末年东吴(今福建长乐)人。据史料考证,董枫生于公元169年,公元204年离家行医。经过几年的医疗实践,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据《三国志》《裴注——葛洪仙人传》说:谢尝死三日,仙人董枫服一丸药衣,灌之以水,摇头(抬之),食之,即起工,色渐复。他能坐起来半天,又能说话四天,就恢复正常了。

“文中的‘谢’是绥南都督、七郡太守。按照当时的官方编制制度,绥远南部的中郎将应由医官担任。即使是专职医官也治不好石邪的病,所以请董枫治疗,可见董枫的医术高超。他使谢起死回生,被称为“医仙”。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专制,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此外,水灾、旱灾、蝗灾、流行病、民生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高举“天亡,黄天当立”的大旗。

发动了震惊东汉统治基础的著名的“黄巾起义”。董枫作为太平道士,从黄巾军骨干到成为著名的“医仙”,跻身“建安三神医”之列,说明他在遭受起义失败后,以治病为流亡生活的根本。

他选择在胶州行医。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军阀重新瓜分了胶州,董枫怕出事。公元207年左右,他被迫选择庐山作为隐居之地。在庐山,董枫赠药济世,创造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药食同源的杏林花园。

杏林遗址

1991年,一个调查小组考察了庐山南麓,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重兴归宗田地界址碑记》及相关的归宗寺明代高僧和郭庆禅师的画像。碑刻详细记载了杏林、杏坛寺、东风寺的制作。

指出杏坛寺位于陶渊明醉石以东的般若峰下,产于方圆百里。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游钧住在山里,待人接物,不拿钱不拿物。大病痊愈的,种五个杏,轻种一个.易军每年都收杏子,帮助那些不能出行的人,一年消费两万多,还剩下很多。”

接受过治疗和帮助的淳朴百姓把董枫尊为消灾救难的“活神仙”。他在庐山隐居了几年。每年,被他治愈的病人都会在他的医疗住所周围种上杏树,以回报治疗的恩情。所以庐山脚下长满了杏树,面积有3000多亩。

东风在庐山有许多遗迹。根据资料和史实,可以确定他居住的地方有杏林草堂,名为东风阁,后在此修建杏坛庙;太乙宫、真君庙、太乙观、太乙祥符观等。被后人祭祀;有胡夫寺,是董枫“虎口为食”和“虎杏林”的遗址。

他在庐山的修行和用典,是人性、医德、天道的结合和体现。“其言随虚,其术控实”是对董枫的客观写照。他的事迹感人,他的善良为后人所称道。

杏林文化

“杏林”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以来,医者以“杏林中人”为荣,医者以《杏林医案》为集,医术以“杏林大师”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赞,医德以“杏林养生”为荣。

以中医为代表的杏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文化现象。杏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来自官方的指导、传世的经典、系统的教育或师徒,而是来自民间。

其社会根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董枫在庐山行医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夺食”、“杏林春”、“草堂求雨”、“虎溪三吼”、“浔东剁饺子”等,代代相传。在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在医学界一代又一代的模仿中,

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根植于大众心中的寄托和追求,是医学伦理和技能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的强烈体现。

历代文学名人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文章,赞扬董枫的医疗实践和杏林的独创。

唐代李白的“于雪集处,匡山植杏田”,王维的“东风杏林,桃千居盈”。栗鹏总是好的,庐山是我的心”,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植杏仙家近白榆”;

明代唐寅说“人来植杏白,似庐山之径深”,李世民诗《杏林》说“山坡上林围植树,此绝名几处见。花近药栏,淅淅沥沥下着雨,午后阴浮苔清。卧岩前虎满云,树底人不惊。废墟中仍有仙女杏,

你只应该怀旧深情。"

清朝的招聘官放了一个《杏林诗》的云:“我也懂医术。我一生都渴望去董军。药和市场价不一样,杏子改种。虎收山下谷,龙出溪。芳林已伐久,我在此敬慕于芬。”

他们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超然物外的情怀,再现了杏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信任互动的美好景象,也表达了对董枫的崇敬之情。

杏林精神

东风杏林园始建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从内涵层面看,董枫充分吸收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的“平等和谐”思想。

杏林的文化内涵深深地烙上了“道与德”的烙印。

董枫在庐山几十年,奉行“随五行”,构建了现实中的“和谐杏林园”,从而达到了他修道行医的最高境界。“静则远,淡泊则明”,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以浴治疖”、“斩鲇鱼除魅”、“杏茶治疖”等故事,都体现了董枫对老百姓的宽厚仁慈,以及对自然疗法、环境调节、心理调节的妙用。出自《百鸟兽,游戏之下。卒不长草,总如治。”

人们在山与山之间来来往往的宁静宜人的画面向人们展示了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削其短,损其盈,同时达到“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和”。

“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其灵魂是“道”和“德”。任何学医的人都必须推崇“杏林精神”,都想成为“杏林中人”。这就是延续至今的杏林文化的生命力。

同时也是中医文化精神的开端。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