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和亚健康的刚柔辨证

来源: 方剂叔
发布时间:2023-12-27 22:46:03

作者简介

赵志福,北京中医药大学1984级博士生。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心身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建立了心身疾病与亚健康的刚柔辨证体系,是中医心身医学与亚健康的开创者之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作为21世纪的中医从业者,我们有责任继承中医理论,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解决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防治,使中医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创新,把中医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

情志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指出“精神内伤会导致肉体毁灭”。后来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特别是《三因极—病证方论》年提出了“内因外因无内外因”的学说,其中内因就是情志病。

清代王专门论述了治肝三十法,并指出“肝病最为复杂”,“杂病之中,肝病常居六七”。

心身疾病在西方是1934年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被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日本人称之为心身疾病。80年代在中国被翻译成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一般认为约占所有疾病的60%。

常见的心身疾病多为内科疾病,通过中西医学名称对比介绍,中医病名在括号内。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慢性胃炎(胃胀)、胃神经官能症(腹胀)、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痢疾)、习惯性便秘(便秘)、食管神经官能症(梅气)等。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眩晕)、原发性低血压(眩晕)、冠心病(胸痹)、心律失常(心悸)、雷诺征(厥综合征)、心因性晕厥(厥综合征)等。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哮喘综合征)、神经性咳嗽(肝性咳嗽)等。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中风(中风)、癫痫(癫痫)、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紧张性头痛(头痛)等。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糖尿病(消渴)、甲亢(瘿病)、尿崩症(糖尿病)等。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前列腺炎(白浊)、尿道综合征(淋证)、原发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等。

肌肉骨骼系统的心身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全身肌痛(关节痛)、书写痉挛(震颤)、局部肌肉痉挛(震颤)等。

外科系统心身疾病:腹部不适综合征(腹痛)等。

妇产科心身疾病:痛经(痛经)、闭经(闭经)、月经不调(月经早、晚、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症状)、不孕症(不孕)等。

小儿心身疾病:神经性厌食症(厌食症)、遗尿症(遗尿症)、腹痛(腹痛)、头痛(头痛)等。

皮肤科心身疾病:湿疹(湿毒疮)、银屑病(白疮)、痤疮(粉刺)、斑秃(油风)、慢性麻疹(皮疹)、多汗(出汗综合征)、皮肤瘙痒症(风瘙痒症)等。

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五风白内障)、中央性视网膜炎(视觉混乱)、飞蚊症(云翳动眼)、白内障(白内障)、眼癔症(突发性失明)等。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心因性耳聋(耳聋)、美尼尔氏病(眩晕)、失音(咽喉痛)、过敏性鼻炎(流涕)等。

口腔医学中的心身疾病:口臭(口臭)、口腔溃疡(口疮)、心因性牙痛(牙痛)等。

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的形神统一说、天人合一说、脏腑相关说、阴阳五行说。《内经》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内经》也指出:“人天生有阴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心理生理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论)。关于病因学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邪(外因)论与现代心身医学是一致的。内在因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是七情六欲和饮食放松。包括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应激因素。

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弱点,也就是气虚的表现。考察外因可以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致病因素,即致病因素的表现形式。

1.心身疾病的中医病机研究。

作者根据国内外资料,继承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教授、欧阳琪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心身疾病首先损伤肝脏,传至心、脾、肺,久则至肾。早期肝脾为常见病,肝心为常见病,肝肺为常见病。

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阳虚。期末阴尽,阳亡,阴阳离而死。疾病的本质是刚柔不能相济,导致失职,气滞血瘀,痰浊阻湿,或气逆于火,火热伤阴,升降失调。久而久之,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很少是纯粹的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疗效较好,但易因情志因素而复发。少数患者可因治疗不当而由实变虚,最后死于阴或阳。此外,少数患者可能因强烈的情绪刺激、气血逆逆或气血脱逆而精神不振。

中医心身疾病诊断的研究应继承传统的四诊辨证,再吸收现代心身医学的心理诊断和躯体诊断,建立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客观基础。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一直强调先治心,后治身。近10年来,作者将中医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

即中医心理疗法、中医行为矫正疗法、中医心理疗法、辨证疗法、食疗、针灸疗法、按摩疗法、道家放松疗法和药枕足浴疗法。

2.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

心身疾病不同于热病。温邪先攻肺,心身疾病先损肝。根据人的气质阴阳属性的不同,肝气也不能泄得太多。如果身体阳刚,七情过于偏激,就会出现阳亢阴虚的证候,我们称之为僵证。朴素的身体是女性化的,

当七情过于偏激时,就会出现肝郁的证候,如肝气郁结、血瘀湿重等,我们称之为软证。

临床上发现,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肝排水过多和不足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变为“情志刺激,先伤肝,僵则达心,柔则达脾肺,最后达肾”。

治疗原则应为以柔制刚,以刚制柔,采用刚柔相济的辨证治疗方法。具体来说,肝过于轻泻而致僵证,用柔肝法抑制其轻泻;如果肝失疏泄,导致软证,则应采用硬法疏肝,增强其缓解作用。也就是《内经》说“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逐渐形成了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治疗假说。

据《素向阴阳应象大论》,《刚柔并济证治方》曰:“察其阴阳,治其刚柔,治其阴以阳病,定其血气以阴病,各守其乡,定其血,画气虚。”

(1)硬性治疗心身疾病

证据:心身疾病强直证中的证据是由于肝气化火,导致痰瘀互结。

虚证:实证中的虚证是实热、邪损阴致阴虚而血瘀。

(2)心身疾病的柔证治疗

实证:心身疾病中的柔证中的实证是由于肝气疏泄不及而郁结,导致肝郁气滞、血瘀痰阻、湿困寒凝的证候。

虚证:柔证中的虚证是由于肝气疏泄不及日久气虚阳虚而导致的血瘀之证。

笔者对胸痹(冠心病)胆胀(胆囊炎)进行了中医心身医学研究,研制了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心身宝胶囊和心身静胶囊,治疗胆囊炎的胆胀疏和胆胀宁免煎冲剂,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赵志付)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