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相胜学说与中医医案中的心理治疗

来源: 药材库
发布时间:2023-12-28 00:25:05

这个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很多医家都有阐述。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并在《内经》年提出了更为详细、实用的治疗方法:“哀可治怒,以哀之言,可感之。”

悲伤可以治愈愤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有这样一段医案:“杨本恒,鄱阳人,擅以心治病。一贵人患白内障,暴躁易怒,总对着镜子看自己,数天之责,多次求医无效后打电话给杨确诊。

杨说:眼疾可以自愈。如果第一次吃药吃多了,毒已经赌在左侧了。如果一夜之间爆发,那将是一个公众的担忧。如果碰了它的股份,每天都会带着毒难过,眼睛会慢慢愈合很久,但是毒不会释放出来。如果你不检查你所说的,那就打电话。

杨玥:大夫亦愿,公性暴怒,心无时无刻不属于眼,所以火上浇油,眼上疗伤。如果我说你老公对自己的脚深感忧虑,那火就降了,眼睛就好了。

“医生采取让病人感到悲伤而忘记愤怒的方法,诱导病人感到悲伤,有效抑制过度愤怒的病态心理,是典型的以悲伤克服愤怒的范式。

快乐可以治愈悲伤。

《儒门事亲》有一段“戴仁用调侃治心痛”的病历:“我在城里等的时候,听说父亲死于贼手,我却哭得很伤心。之后,我感到心碎,我的心一天天在成长。如果我再喝一杯,我会感到非常痛苦,我的药也没用了。关于用烧针洗艾的探讨,病人讨厌它,但他要穿人。

穿人去,适合巫术在侧,是学巫术的,杂以狂言,以逗病者,乃至笑,以背墙。一两天,心下的硬块散了。

本病例以《内经》的病机为基础,即焦虑导致气滞,快乐导致和谐的放松,灵活运用“快乐胜悲伤”的治疗方法,尽量使患者心情愉悦、愉快,从而有效消除悲伤和忧郁。

《筠斋漫录》:“丹溪救治陈状元弟弟,因忧虑咳嗽吐血,面色呆滞。这药十天无效。他哥说:这个病造成的失志伤肾,必须用幸福来解决,但是可以治好的。就是我要一个能温饱的地方,所以我大喜过望,马上就退了,无药可医。

因此,治疗必须寻求其根源。虽然在医学上是病,但不查病因是治不好的。" 《儒门事亲十形三疗》:"以前贵族生病,不可能下雨,十几个大夫都失败了。最后一个医生到了,脉搏已经摸到了,他用手指数了数甲子,说,一个晚上就要下雨了。没想到。

高尚的人怀疑:你是说我有病吗?为什么说雨不如药?已经下雨了,贵族们乐得起身上朝,到了极限,病若脱。明天晚来的大夫就要治疗了,贵人高兴的问:老师说前天下雨了,现在下雨了,为什么?医生说:君主的病,就是操心。

但私计忠厚仁义,忧者为民耳。担心干旱,担心下雨,是自然的,为什么要等药来治呢?" 《内经》:"一人送县城,犯人用铁索带到县城。中途,违法者将投河自尽。犯罪分子向他们派来的人报告,并以欺骗手段威胁死亡。

他侥幸逃脱,没有得到免费的钱,焦虑和愤怒得了病,喝醉了,胡言乱语,没有恢复知识。如果你给出诊断,你可以说:担心浪费钱,你就开心了,病就好了。医学能治愈你吗?让它把锡熔成银锭,放在它的边上。病人看到后喜出望外,但并不在乎。

病愈。这意味着快乐战胜了悲伤。“悲伤和忧愁是同一个愿望,快乐不仅可以治愈悲伤,而且可以战胜悲伤。以上三篇医案,都是快乐战胜烦恼的典型案例。

但是,悲伤和悲哀还是有区别的。悲伤的情绪大部分是对过去的哀悼,而忧虑的情绪大部分是对未来的担忧。所以,仅仅“逗浪、取笑”是不够的,必须解决患者抑郁的原因。

像第三个病历,一个因为穷而生病的病人,虽然医生用伪造和金钱的方法起到了暂时的作用,但是一旦真相暴露,病人必然不会复发。所以,当病人病情好转时,要继续用言传身教的道理开导他,让他恍然大悟,可以永远避免后患。

前两个病历也是以快乐为主,一个是担心干旱,“下雨了”;另一种是失去意志、伤肾的人得到“温饱”,然后“无药可救”,这是直接消除了患者抑郁的诱因,效果无疑好得多。

3恐惧可以治愈快乐

恐惧战胜喜悦的医疗记录有很多,我们最熟悉的是范进忠在《古今医案按七情》中引用的一段话:“原来暴发户欣喜若狂.胡屠户凶神恶煞地向他走来,但他也一张嘴就晕了过去.擦了擦胸口,捶了半天背心,渐渐喘了一口气,眼睛亮亮的,没疯。

愤怒可以治愈思考。

以怒制思的例子在中国医案中最为常见,尤其是女性患者。比如《石山医案忧》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女人爱上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她结婚了,失去了,女人因为想母亲而生病。她精神不振,疲倦易卧,胸部横膈膜闷,天天累,不宜吃药。

你看一下:这个病是自以为的,非药可治。他信巫,乌陀讲祸福,称之为童卜。因为她打着行贿的幌子让她老公告诉她。我妈说我女儿上辈子对我有怨气。你出生在我的生命中,当你伤害我时,你杀了我。我因你而死。现在我在阴间,我要为你报仇。

病了就是母子,死了就是仇人。丈夫对妻子说:“你要是病了,我就去。我能拿女巫怎么办?”?女人答应了。所以我寻求帮助,就像我丈夫说的那样。女人一听,大怒,说:我妈病了,她却害我。我没想,就没想,越想越恶心。这也是为了克服带着怒气的思维。

“在这份病历中,试图激起患者突破焦虑,使患者再次改变精神状态,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是最常见的方法。对思考的愤怒类似于对忧虑的喜悦,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效果,但如果原因不明,必然会复发。

古人在治病的时候很注重这个问题。比如《石山医案忧》中记载:“一个新婚的女人,老公经商两年没回来。因为不吃饭,困了也没病,经常坐在被窝里。

经丹溪诊,肝脉弦出口,曰:男子之此思不得,气缚脾,药难独治,得解而乐。否则,让它生气。脾主思维,想多了脾气就停滞,就不吃饭了。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升冲,开脾气。

他的父亲打了他的耳光,训斥了他,嚎啕大哭,大发雷霆,直到大约三点钟才安慰他。随药服用,即要粥。朱越:虽然想着齐国就解决了,但是会幸福,而且不会结束。和老公有本书是出轨,哪天还。最后三个月,伏国回国,病愈。“很多时候,医生有必要主动激怒病人。

例如,在《儒林外史》中记载:“一个富有的女人,她太担心她的伤害,两年来无法入睡,没有药可以治愈她。其夫求戴仁治之,戴仁曰:双手脉缓,此脾也,脾主思。反而惹他生气,多拿他钱,喝了好几天,换一个地方就走了。

男人暴跳如雷,汗流浃背,晚上很困。如果他八九天不睡觉,他自然会吃东西,脉搏也会变平。"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论》又有一句:"拳师桃李满天下,人称铁金刚。

有一天,我在家做弟子,在仆人的地方却无从下手。我怀疑是急诊,就赶紧去告诉了一个医生,也就是跟着徒弟到了义和团门口。医生一看不是中风,就大声吼道:好小子,竟敢自称铁金刚,快来投降。他一说完,拳击手就跳了起来,向敌人跑去。一个医生笑着说:“你康复了。”。

无论是名医张岱仁“拿钱多喝了几天,就到处走”还是无名的“某大夫”大声咒骂,显然都容易引起误会,医生本身也有相当大的风险。

曾感慨地说:“可是,华生了县令的气,却被打死了几次。文志很生齐王的气,但是他杀了齐王。一千万个人中只有一两个会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

如果你是医生,你不能保护自己,但你不能保护自己。太可惜了!“尽管如此,这些医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病人一心一意,更能体现医生的善良。

5思考可以治愈恐惧。

比如《素问》中说“一个人得了心脏病,看到的东西就像狮子。一川老师教他用手抓,什么也没看见,就愈合了很久。难道不是假的可以破,假的很难修饰真的吗?”《冷庐医话》的另一份病历更为典型:“鲁不远治沈,时时刻刻怕死。乌龟占卜全是敲,名医之门全是建。

6.无拘无束的演讲者。

《续名医类案郁症》建立了情志和谐的治疗方法,但医生不拘泥于教条,而是实事求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治疗方案。

在很多七情所致的医案中,并没有按照情志胜的原则来处理,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古今医案按七情》中记载:“项关岭之妻,病怒而不欲食。他总是大喊大叫,诅咒着,想把左右都干掉,还一直说个不停。

所有的医生都在用药治疗,这几年都不错。她的丈夫命令戴仁去看,戴仁说:这个很难用药物治愈。就是让两个妓女各涂了丹粉,表演得像个演员,老婆笑。第二天,我犯了个弯,又笑了。经常有两个会吃的女人,夸她们的菜好吃,她们的老婆也要她们的菜,好尝一尝。

过几天生气就会减食增食,没药就疼。以后生个儿子。" 《儒门事亲十形三疗》:"州狱军为他的病难过,郝云告诉儿子,"法紧张就该治。

李对的建议非常严厉,监军对此很害怕。他允许他的儿子问宋庆,当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责怪自己的错误。狱军怕了,病早就有了。这种恐惧压倒了担忧。

”《南蜀新志》:“谏李,天下有农夫,被卖于乡。他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笑了,他养了一个秀才。他的笑容很好。十年后,他谏墙,他成了顽疾。他熬了一夜,去了医院,让家人忘记了父亲的话:大。

他父亲死过几次,果真如此,他病了十几天,假装是个邮政说:给了赵医生很大的建议,他康复了。他的父亲从来没有因为悲伤而笑过,这种悲伤胜过快乐。" 《古今医案按七情》:"邱如成以不断的笑声对待女人,寻医问药。

问生平所爱何衣,令着之,使母与对饮,故滴以上四则分别是喜胜怒、恐胜忧、悲胜喜和怒胜喜,均未遵循情志相胜的原则,也同样效应如神。

正如清代陆以 在《续名医类案惊悸》 中所言:“盖医者,意也,苟得其意,不必泥其法。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但这些医案若深究之,却也并非无迹可循。

如项关令之妻病怒案,这则医案虽然语焉不详,难以明确病人当时状况,但从“不欲食”这一不属于怒则气上的症状,我们或许可以推测病人很可能是因忧郁而致怒。

忧与悲同属肺金,所以治忧郁之怒,以悲胜恐难奏效,喜胜应该是更合理的选择。

李大谏之父案也是如此,病人因其子举进士而过喜,若仅言及自身之“恐惧死亡”,大概也很难对病人有真正的触动,因此谎称“大谏已殁”则是消除了患者过喜的病因,自然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治疗属于较高层次的非药物疗法,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真正掌握和使用这种治疗方法,必须识见广博,灵动机变,“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若胸中无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夫医贵有才,若无才,何足应变无穷”( 《内经》 )。这是对医者本身的医学素养及学识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但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么多德才兼备名医大家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才有了中医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高度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这些最宝贵的财富。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