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研究

来源: 药材童子
发布时间:2023-12-28 00:28:13

作者多年从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文献研究中受益匪浅。下面结合临床谈谈对中医文献研究的粗浅认识。

第一,临床医生要重视中医文献的学习和研究。

中医文献是历代医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医生需要积累经验,经验来源于学习。医生学习的对象主要有三个:病人、古人、今人。病人和现代人都在我身边,学着来尚义,但困难很多;古人离我很远,文章却在眼前。

因此,阅读和研究中医文献成为向古人学习的必经之路。

临床问题可以在文献中找到。临床问题可能每天都会遇到,目前的数据解决不了。请教前辈可能会有收获。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中年女性患者,首先会出现上肢疼痛麻木,然后无力,再有束腰感,双下肢进一步无力。

颈部阵发性瘙痒,病程超过半个月。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滑。如果只参考《中医内科学》,很难做出诊断。其症状与《内经》中描述的相似。比如《素问逆调论》,就有“多肉”的。

虽然接近衣服了,但还是比较刺耳。是什么病?齐伯曰:“荣、气虚可守齐,荣、气虚可无情,魏、气虚不可用。荣卫是完全缺乏,所以他可以无情和无用的。肉不变,人与志不合,故谓之死。”。其“不人道”即感觉异常,“无用”即运动障碍。

符合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因此“多肉”的诊断是正确的。

第二,病、证、治是临床文献研究的重点。

1.以疾病为纲

疾病是临床研究的基本单位。历代中医文献多以疾病为主。古往今来,虽然疾病谱变了,病名也有增有减,但基于疾病的认知方法是一样的。所以,不研究疾病,很难全面理解古代文献中思想和经验的精髓。当然,研究古代疾病的名称,

还应该结合当代临床,包括西医的临床知识。

2.作为证据。

证即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层面,也是临床诊疗的对象和目标。证候在临床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如承上启下,承左启右,如病接上证,病接下证,开药;而且一病多证,一个证可以看几个病。证证同治是“异病同治”的基础。

被大多数医生所接受,但不同疾病的同一治疗还是有差异的。如血虚心悸、血虚头痛,两者都要养血补虚,但前者需养心安神,后者需辅之以疏肝通络,两者相同又不同。此外,对证候的认识和记录也是时代的要求。

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常见、常用的证候,主要见于清代及以后的文献。因此,证候的研究不能忽视其时代特征。临床医生在研究文献时需要仔细找出异同点,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有所裨益。

3.关注治理

治疗就是治疗,既涉及理论,也涉及具体方法和技术手段。

治疗理论主要包括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两个方面。虽然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都属于“治”的内容,但层次不同,在学习临床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如《素问逆调论》认为该病的病机为“荣气虚,齐威不足”。

荣气虚则无情,魏气虚则无必要,则有亏,故无情而无必要.".因此,营卫逆调是本病的病机,治疗原则是调和营卫。结合女患者的病历,如果要调营卫,首先要去湿热。调整阵营和守卫的规则见《内经》。

消除湿热的方法和方剂优于后世热病。所以治则的研究需要读经,治方的研究需要各家的广泛参与。

对于医师而言,“重医”与“习方”是其立业之本。中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要做详细的对比研究。如桔梗,《中药学》教材记载有化痰止咳排脓的功效。

然而,天王补心丹、妙香散、沈凌白术散、血府逐瘀汤、养血安神汤等方剂对桔梗的应用却难以解释。但准确的答案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关于桔梗“胸胁胀痛,肠鸣微弱,惊悸不安”的记载中找到。

古人没有欺负我,所以当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从古代文献中寻找答案。同时也要注意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第三,古有帝王之意,今用之。

研究文献可以补充当代教材的不足。教科书的内容是有限的,阅读文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充教科书的缺陷。如5、6、7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分别介绍了49种、55种、52种内科疾病和证候。

当代中医内科学巨著《临床中医内科学》只有144种,包括急症和外感发热。但在宋代,从0755年到79000年《朱风门》记载的疾病有70多种,其中大部分在当代临床上都能见到,因此具有实用价值。

从文献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古代文献是历代医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旋覆花,古语有云“百花齐放,独落一枝”,但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古代医家常用它来治疗头痛。

一开始我也不这么认为。李东垣《圣济总录》说:“头痛的人必须用风药,但风可以吹到他们。”旋覆花是退化的,所以不用于头痛。不过对于长期头痛的人来说,试试旋覆花往往是有效的。事实上,如果你头疼,就用降压药。

不停的旋覆花,绿茶就是它的代表;而且头痛的发病机制并不局限于一端。旋覆花总是适合治疗头痛。由此,我们相信“古人不欺我”,读书时也要时时知道为什么。

临床研究课题可以在研究文献中找到。文献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还可以为临床研究发现新的课题。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整合新知识是文献研究的重要方法。

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比如“雷头风”这种病,很多医书都有记载,包括《兰室秘藏头痛门》,“头痛导致肿块,或者听起来像打雷。”结合临床,最常见的是老年人的颞浅动脉炎。这种病有严重的头痛。

颞区可触及肿胀的颞浅动脉,压痛明显,称为“成核”。其头痛甚至难以忍受,阵阵发作,如雷之声,故名“雷头风”。古方清镇汤效果不错。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可以对“雷头风”的表现、病机、预后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