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方剂叔
发布时间:2023-12-28 00:36:55

关键词: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

中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中医文献的积累、整理、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文献整理和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同时,中医文献是临床和科研的应用文献。通过分析和提炼原始文献,

揭示内在的学术本质,修订、丰富和完善中医学术体系,必将发挥其对临床和科研的指导作用。

所谓继承,是指分析前人的科学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有价值的成果,用于建立新的科学理论。创新是指在继承的基础上,开辟新领域,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方法,提出新理论。

在原有知识上创造了新的学科和其他突破。作为一门科学,中医学的发展同样需要继承和创新,而文献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只有通过对中医前人文献的深入研究、验证和总结,才能提出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从而积累新的临床经验。总结这些新理论和临床经验,

形成了新的文献,新的文献成为中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述过程的反复,形成了中医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是中医发展的基本特征。历史上众多的中医文献至今仍对中医理论探索和医学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这个轨迹还在延伸,这就决定了文献研究在中医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中医,必须从基础理论入手,基础理论是振兴中医的关键。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只看经典著作,有时从医学文字和医学理论中可以启迪心智,产生成果。

医学词汇和医学理论虽然不是中医文献的核心部分,但其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晚清医家余老师说:“医书虽多,无歧义;经书、本草、经方是学术规矩的流派;经验、方案、笔记灵活进行精神启蒙,不朽。

“医谈是一种非正式的医学随笔,几乎涉及中医的各个方面,如谈往事、评人、读书心得、考据校勘、奇闻轶事、临床经验、用药经验、方药实例、医杂笔记等等。因为它的空间小,

而且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医学词汇被认为是琐碎而珍贵的。可以启发研究的思路,拓宽临床实践的视野。医学理论就是一篇医学短文,或阐发本质,或明辨是非,或提出新理论,或质疑旧理论,都是专题文章。

注重探索和揭示。其内容以学术为主,偶有讨论医德、医生著作,但不占主流,讨论多以学术为主。以学术为中心,以辩论为手段,以争鸣为特征,以改进为目的,通过辩论,可以澄清未知,纠正错误。

正确的可以提拔。因此,医学理论对中医学术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些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中医理论的发展,也需要在古代文献中进行整理和研究。例如,“气”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的道教、医学和哲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国内外对这个课题都很感兴趣,我们要找到研究气论的方向和方法。

要全面了解它的起源和所有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从而探讨泄气的本质,进而探讨气功治疗和气功养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旦研究成功,后续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而这种研究,

只有通过文献研究才能实现。

食疗研究:食疗是古代饮食文化与医学紧密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本草学分支,是食物营养学与治疗学的交叉结合。食疗专著始于先秦,盛于晋唐。先秦时期的简帛《神农黄帝食禁》是最早的食疗专著。

后来晋唐时期,出现了30多种食疗著作,盛极一时。虽然其中一些丢失了,但他们丢失的一些物品仍然保存在《千金方》、《太平御览》和《医心方》中。自晋代以来,“食疗”不断丰富和发展。

专门论述食疗的自成体系的本草书籍逐渐出现,书中收录了大量的食用和药用食物,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这些专门的食疗本草书籍真是一个待开发的宝藏。

辨证食疗、辨证食疗与四气五味归经理论、阴阳五行理论、味气精气理论、五脏相关理论、食疗与营养结构、饮食适度、饮食禁忌等理论,体现了中医食疗的特色,如以食养生、以食强身、以食治病。

比如《素问》“五谷为营养,五果为帮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馅”的合理膳食原则,与现代以五谷为主,荤素为辅,瓜果为辅的营养膳食原则是一致的。历代医家食疗经验丰富,食疗效果尤佳。

比如《千金方》用米糠和粥治脚气,《伤寒论》用醋治咽喉痛,《肘后方》含海藻治肿痛。叶清石天善用鲜梨汁、生荸荠汁、莲藕汁治疗阴虚津燥型胃阴不足证。

其中许多仍然用于民间和临床实践。筛选和整理历代食疗文献,研究和总结食疗理论和经验,发掘和继承先人经验,开发食疗保健品,为人类健身和疾病治疗做出贡献,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3.中药新药研发:在中药新药研发中,从本草和古方中索取新药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各种治疗作用往往是通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药物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和配伍方法组合而成的方剂,其功效并不是组成方剂药物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药物功能相互影响下产生的特殊综合效应。如桂枝、麻黄能发汗解表,白芍能调和营卫,

用黄芪可止汗,用茯苓可利水,用甘草可镇心悸,用附子可止痹,用桃仁可治下焦瘀血。所以不同处方的药物效果是不一样的。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药物的疗效,开发和研究中药新药,以药物为纲。

从方剂文献中探讨药物的具体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方剂文献的统计、分析和归纳,可以进一步发现药物味、归经、功效的特点,以及不同配伍方法与主治的关系,从中可以产生许多新药。

四大名方研究:传世名方有一个不断了解、整理、发现新疗效的过程。比如张仲景的肾气丸,后来被切成六味地黄丸等地黄丸系列。中医的方剂理论不断完善,临床使用后的反馈信息在历代医书中也有记载。

从历代医书中收集整理这些信息,重点研究方剂理论和临床疗效,探索新复方的合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柴胡汤至今流行于东南亚并非偶然。

《伤寒》和《金匮》有30多个首方。如果能把它们未知的“新功效”搞清楚,找出来,使它们在整个中医领域充分发挥疗效,好处是无法估量的。

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中医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如脏象理论、经络实质、青蒿素等新药的开发,都与中医文献的探索性研究有关。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过程,而文献研究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纽带。

但是,在中医学术发展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人文因素:中医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掺杂了一些人文因素,使得中医看起来“不科学”。有人认为,要想让中医成为西方标准的科学,就必须彻底淘汰这些“不科学”和“人文”的东西。

这个时候再去验证和研究不完整的中医,才能得到真正“科学”的东西。笔者认为,不是所有人文的东西都是不科学的,只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手段和理论水平解释不清楚,解释不了的也不能说是不科学的。

所以,笔者并不主张中医要彻底剔除人文因素,只是适当剔除那些糟粕,比如封建迷信。中医很早就提出情志致病的理论,认为七情过度会导致某些生理功能异常,如怕水、喜火等。根据五行相抗定律,水可以克火。

所以,害怕快乐的病人,往往会用让他们害怕的方法来治疗。这些都是人文理念和中医的完美结合。

2准确量化:有人认为中医很多内容不够准确,往往给人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不够科学。在医疗领域,拯救生命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你采用什么方法是次要的。方法是次要的,

更不用说解释这种方法的理论了。而且中医有中医的规矩,用西医的标准去要求中医,试图用西医的角度去解释中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实验室研究中,中医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东西,也就是可重复性。中医也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不然也不会流传至今。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三因适当,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证型,治疗方法也不同。

而且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卵子,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病人,所以不可能用完全一样的治疗方法。

三因素适应:三因素适应是中医的特点之一。目前有人对古代疫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古代疫情与自然因素的关系,即疫情与古代时间、地点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从而为当代防疫防疫服务,这是很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

参考部分医案和病史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各种有效诊疗方法的内涵和精髓,运用哲学思维方法,结合当前疫情、气候、体质变化的新特点,提出了安全、高效、稳定的当代疾病中医诊疗新方案。

该方案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得到验证和推广,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总之,浩瀚的中医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医家们只有通过对既往中医文献的深入研究、验证与总结,才可能提出新的理论,并用以指导临床。中医古文献研究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

并非是单纯为了学术的学术,它有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重要的学术价值。任何重要科技发明和进步,都是站在前辈巨人肩头上而取得的,中医也不例外。只有将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者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范晓艳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