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医典籍中的烟害史料考释

来源: 久久
发布时间:2023-12-28 00:36:59

关键词:明清中医典籍烟草危害史料考证

摘要:烟草是舶来品,明朝医生张景岳在公元《景岳全书本草正》年最早记载其为药。从明末清初开始,烟草从毒品牢笼演变为普遍的吸烟行为,从旱烟、水烟、鼻烟演变为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

在回顾医学典籍和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对烟草危害与健康的争论、个案记载和戒烟解毒的方法等进行了评述。从医学史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医生控烟意识的萌生以及烟草从毒品到有害消费品的演变。

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今天的控烟工作大有裨益。

从明朝万历年间(约1575 ~ 1620年)开始,烟草从菲律宾传入我国东南亚沿海地区,有坦帕、金合欢、烟草、金丝仙等多种名称。虽然明末崇祯皇帝和清初康熙皇帝都颁布过禁烟令,但到清朝雍正、乾隆时,

烟草从最初的毒笼,逐渐演变成“从官员、学者抓女人,都是烟瘾”的有害行为习惯。如今,这种“棕色瘟疫”的流行,使得中国的吸烟人数达到了3亿。和被动吸烟者一起,

烟草威胁着5亿人的身心健康。自从烟草传入中国,关于吸烟和烟草危害的争论就开始了:明清的中医古籍,即医学本草、笔记小说等古代媒介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吸烟习俗、烟草种类、吸烟方法和烟草危害的史料。

甚至还有清代陈艳的《烟草谱》等专业书籍。看这些史料,可以了解烟草从入药到普遍吸烟的演变历史,解毒方法的发明,戒烟医案的记载,从而温故而知新,对今天的控烟工作会有很大的启示。

医生的误解

明代名医张景岳是第一个将烟草载入医学书籍的人。《景岳全书本草正》,他说烟草是舶来品。“它始于自知的万历年间,此后就在吴楚种下了。”张在书中阐述了烟草具有避痢、驱寒的功效。

“性属纯阳,善行散,阴滞者以之为神。”他在文章中还总结说,烟入喉后,上可温心肺,下可温脾肾。治疗表证、祛阴、祛寒毒、山岚瘴气、风湿、肌肉疼痛;治内,强胃气,入饮食,消阴浊寒滞,消胀宿食,

止呕止霍乱;除积虫,解郁止痛,行气止血;举而沉,则达三焦。如果只看辛温类药物的功效,烟草确实有上述祛风除湿、行气止痛、醒神醒神、活血消肿、解毒杀虫的功效。

张景岳还根据亲自吸烟的经验得出结论,“许多人喜欢拿走衣服而看不到损失”。平心而论,张景岳对烟草的药理作用和疗效的认识是科学的,但他认为吸烟草是醉人而无害的观点是短视的、谬误的。

这是因为吸烟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日积月累才构成对脏腑气血的伤害。受时间和科学的限制,张景岳不可能了解清楚。然而,他认为吸烟是“无害的”,

对后世医生认识吸烟的危害和吸烟习惯的普及无疑起到误导作用。

烟草控制的警惕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老幼,都不能过夜”的嗜烟风气引起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有识之士的警惕,从而诞生了最早的戒烟意识。

康熙二十七年(1688),阿清王朝陈昊子写卷《花镜》 6,其中在论述花的药用价值时,明确指出烟草“久服肺焦吐赤。若被压制而患病,投药无效,总宜少用。”

医学家在把烟草放进草书的时候,也指出了它的毒副作用。公元《本经逢原》年,清初医家张鲁谈及烟草的作用时说:“福建人吸烟以除疟,北方人御寒,如今则天下皆是。我不知道,毒草之气,冒烟和燃烧的内脏,行进在路上,

你会担心不能发泄吗?1739年,医家吴澄的50卷《不居集》出版。书中有《烟论》章,提出了“浪费钱的人应该戒掉这个”的观点。他说,“没有生病的人经常抽烟,经常烧伤,体液干涸。

黑暗的岁月。指出吸烟是虚损脏腑、无益长寿的恶习,是脏腑虚损的原因之一,而且“比酒精危害更大”。另一位清代医家吴在明代补充了的《本草备要》,增加了近300种新药。

从0755年到79000年写了18卷。他在书中将烟草归为毒药,指出吸烟成瘾会导致“咽痛、咳血、失音”,发出“卫生工作者应远离”的警告,明确表达了控烟的主张。除了医学科学家的评论之外,

关于烟草的史料也可以在学者的笔记和小说中读到。《本草从新》年,清代,金昆说烟草“明末开始进入中国,现在人们称之为‘相思草’。不吃就相思。”说明吸烟草会让人上瘾,成为一种无法控制的习惯。

他在书中还描述,佛教徒把烟草比作动物制品,误服者要忏悔49天才能拜佛。事实上,当时的亚欧很多国家都视烟草为洪水猛兽,提倡为了社会经济和国民健康而戒烟。土耳其曾经当众烧死吸烟者,

在俄罗斯,吸鼻烟的人会因为割鼻子而受到惩罚。在中国,1639年,明末崇祯皇帝颁布禁烟令,规定“凡食香烟者,必死”。1718年,康熙皇帝亲自戒烟、戒槟榔,并下令军政官员禁烟。可惜禁令没有被制止。

中国戒烟史上两次行政干预都失败了。

解毒戒烟方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我们今天知道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含有3000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尼古丁、香烟焦油和一氧化碳最为重要,对人体健康有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

但古人对烟草危害的认识是从醉人毒烟到虫蛀咳痰,并试图在吸烟方法和解毒方法上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从烟草、水烟、鼻烟、香烟的种类演变可以看出,虽然人类很难抗拒烟草的诱惑,

不得不进行各种“改良”。《巾箱说》用白糖解酒;《景岳全书》年用炒胡黄连和茶叶解毒;《药性考》年用黑糖和井水解毒烟草中毒。吸鼻烟,

从雍正年间传入中国,开始流行。清代赵学敏公元0755年至79000年的“鼻烟方”是将白芷、阿莎丽、薄荷、冰片、皂角和晒干的烟草磨成粉末,用手指触摸香烟粉末,送进鼻孔使你打喷嚏。

书上说,鼻烟可以“通关、治惊、明目、定头痛、防疫病。”当时的鼻烟有内地制造的、国外制造的、广造的几种。鼻烟中含有大量芳香中药,烟草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大部分都收录在医书中。

清代医案中的“老佛爷代鼻烟”药方,就是通过嗅、打喷嚏来治疗红眼、重睑症。曹雪芹还在他的名著《医奥》中写道,贾宝玉用“西洋鼻烟”治疗文婧的“小伤寒”。如果仅从其本身的成分和熏制方法来看,

鼻烟是用粉鼻子闻的。与点火相比,大量的烟雾被吸入肺部,对人体脏器和气血的伤害应该说是比较小的。

戒烟病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论述了烟草的药用价值后,批评了张景岳对烟草的“偏见”。他指出,烟草“耗肺耗血,世人患之而不知。”并总结了烟草对人体危害的六个方面。他的朋友张寿庄,

每天早上咳嗽,到处吐浓痰,以为是痰火中烧的老病,吃了药石也治不好。不吃烟后,我其实“早上不咳嗽,一天都没有痰,精神健康,饮食加倍。”赵提出诱饵药对朋友因吸烟引起的咳嗽、流口水无效,说明戒烟后不用吃药也能恢复。

这是第一份由医生写的戒烟病历。

在清代李伯元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有一段乾隆皇帝戒烟的轶事:“京官显贵嗜烟,乾隆爽得不能离床。”后来,他无缘无故地咳嗽起来,医生也说:“肺有病,挣扎的人都是软弱的。”在给内侍写了一封信之后,他再也没有进去过,而且他在几次生病之后康复了。

“从这份史料可知,吸烟在隆帝时期的达官贵人中相当时尚,比例也相当高。即使是非常注重养生之道的高宗李鸿,也未能摆脱庸俗,以致咳嗽、痰多。太太医院的医生明确指出,病在肺部,原因是吸烟引起的。

英明的乾隆皇帝听了御医的建议,戒了烟,肺咳的病治好了。以上两篇戒烟医案足以说明200多年前,无论是皇宫还是民间,吸烟都能致病,为研究中国控烟史留下了足够详实的资料。

参考

[1],常著。本草集成名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57,621,625。

[2]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926。

[3]李经纬,蔡景峰。中医字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47,248。

[4]陶玉凤,朱邦宪,洪丕谟。历代医事笔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4,493,494。

5吴澄.不居集.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87,588.

大连市中医医院(辽宁,116013)暴连英原所贤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