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有天地之灵,四时之法而成。”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功能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表示“五脏四时要收”,“阴阳调和,四时要调”。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五脏的功能活动和气血的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
从古至今,气候——物候——疾病一直是中医养生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难免会有一些反应。比如春夏季节,天气转暖,人体内蛰伏了一个冬天的阳气开始向外生长,推动血液趋向体表,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释放汗毛孔,发汗,
这是身体在发汗散热来调节体内过多的阳气。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阳气要受到抑制,气血趋向内化,表现为皮肤致密,尿多汗少。这是因为身体在保证人体的阳气不被过度耗散。
同时能保证人体内水和液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称为“脉象”。人体的脉象也会因四季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明代李时珍在《四言举要》一书中说:“春弦为夏洪,秋毛为冬石,四季温暖,谓之平脉。
“也就是说,春夏脉象比秋冬更浮,这是由于春夏阳气上升,气血涌动,就像开水一样。阳为热,血如水。水烧开后会沸腾,向上翻滚。同样的,血液也会运动到人体表面,剧烈运行,充盈静脉。
所以可以通过触摸获得,脉冲形状较大。秋冬季节,阳气收敛,热量不足,血液循环相对平静,位置较低,故再按而得,脉形小。
中医也认为,早晚昏厥对人体也有影响。人的作息要符合人体的阴阳变化,夜间阳气受抑时要及时休息。长期熬夜会使身体阴阳失衡,耗气耗阴,产生很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