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肝功能

来源: 药材库
发布时间:2023-12-28 00:20:33

根据中医理论,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血和排泄。

主储血

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1)调整血容量:

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到肝脏并将其隐藏起来。当人体处于活跃状态时,血液被输送到全身,以支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所以有“肝藏血,心行动,人动则血运于经脉,静则血归肝”之说。如果肝脏功能失调,

然后血液逆流溢出,出现吐血、鼻衄、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

肝脏要想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就需要充足的血液来滋养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肝需血养”。如果出现肝血不足,会引起头晕、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因为肝脉与冲脉相连,冲脉是血海,控制月经,肝血亏虚,冲任受损,女子月经不调。

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主排水系统

即肝气要疏泄,肝气指的是肝脏的功能。祛气即“疏”、“舒”、“达”,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达的特性,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

:“气——气是气的升降运动。人体的脏腑、经络和器官的活动完全依赖于气的升降运动。而肝脏的生理特点是以升为主,活动为主,所以这无疑是气的疏通、通畅、升发的重要因素。因此,肝脏的导泻功能是否正常,

对气的盛衰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如果肝脏的排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宜,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如果肝脏的排水功能异常,会出现两种病理现象:一是肝脏的排水功能下降,

即肝脏失去功能,气机受阻,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等局部疼痛不适。如果“木不疏”,可能是肝胃(脾)不和,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因为气行血,气滞导致血瘀,进而出现证候积聚。

肿瘤,在女性身上,可出现月经紊乱、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滞还会导致津液运化代谢障碍,造成水湿潴留或痰浊内阻,肿胀或痰核。二是发涨过多,气机不降,肝气上冲,引起头胀痛,脸红,目赤。

烦躁、易怒等如果气升过多,血液会逆着气走,可能会出现吐血、咯血等症状。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人不省人事的“气厥”症状。如果肝气逆于“目旺克土”,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状。

(2)对情绪的影响:

肝如木,快乐自在。它厌恶抑郁,避免精神刺激。正如《素问举痛篇》所说“百病生于气。”讲的是情伤影响气机通畅。因此,如果肝脏正常排泄,则气机通畅,气血和谐,人的精神就会愉快,心情就会舒畅。

肝不泄气,则肝气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抑郁难解或阳气过盛,继而心烦易怒。相反,过度的精神刺激往往是肝脏泄气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怒伤肝”、“肝喜解郁”的说法。

(3)缓解胆汁

肝胆通过经络相连。中医认为,胆汁是“借肝之气,溢于胆,积而成”。因此,肝脏的排泄功能还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如果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就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导致胁痛,食少。

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