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种生命品质

来源: 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2023-12-28 00:39:40

文/蒋依依解静

中医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品质的选择。尤其是在它曾经被外国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拿走之后,中医在现代社会的真正价值已经不仅仅是治病救人了。

文化、非物质、遗产等标签可能更适合中医。中国古代医学的价值,可能是超脱于这个由“国家医疗体系、庸医、保健品”构成的商业价值链。

进入一个公益性、非商业性甚至慈善性的价值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保持其纯正血统。

随着《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等养生书籍的普及,以及各类养生大讲堂的繁荣,中医的这一特点再次得到了强化。日前,记者就中医知识采访了《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力霸。

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证明中医其实是一门人文学科,体现的是一种精神。

一起对待身心,防患于未然。

严格来说,中医强调的是养生理念,即整体平衡的生活方式。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其独特的疗法,调和脏腑系统,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状态,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医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于约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中医诞生的标志。

国内的人认为,《黄帝内经》最精辟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了对身心的双重治疗,防患于未然。而且是从精神层面养生,精神快乐,身体才能健康,生活才能快乐。

如《黄帝内经》所言,“无念,以乐为役,以自得为功,可以百岁。”中国巴丽人说他的人生目的正是“以乐为务,以自得为功”。和平是宁静平和,愉悦是快乐和喜悦,

让你的心情平静而愉快;自得其乐,以自我满足为最大的成功。有了这种心态,疾病自然就少了。

中国的人说,在中医里,病和病是两个概念,病是外界的侵袭,比如流感等传染病,或者是饮食不洁等外界因素。疾病是心理原因引起的身体不适症状,心理是疾病的根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百病由心生。

身体症状是扩展的表现。所以,病和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心脏引起的疾病当成外来侵略引起的疾病来治疗,那是永远也治不好的。即使暂时缓解了症状,其实心结还没有解开,病根还没有走,症状还留在体内。

只是可能会换一种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听过太多这样的话:“战胜疾病”和“对抗疾病”.人生若以此为基础,还能有什么幸福可言?中国人说:其实疾病本身并不是什么需要克服的东西。例如,当我们说要战胜疾病时,

就像是说我脸不舒服,就打了自己一巴掌。这是在用右手打我们的左脸,会让对付疾病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是在和自己较劲。疾病不是靠体力可以战胜的,也不是靠力量可以抵抗的。我们应该解开的是一个绳扣。

对我们来说,这是难以融化的坚冰。不能像打仗一样打仗,只能自己打自己。

中医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对中医的兴趣就是对一种文化的兴趣。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人们最终追求的都是健康幸福的生活。中医是一种文化,因为它告诉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因为它顺应自然。

轻松省力,逆自然而行费力又徒劳。这个最古老的概念其实是最时髦的自然法则。就像荀子说的:爬上山不加长手臂会让你看到远处的人,随风吹口哨会让你心情舒畅。君子之命不异,善在事假。

中医在它的整个概念中,要求一个人在他出生、成长、强壮、年老、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健康快乐地活着。在这个概念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体内的风、寒、热、湿、燥、火、气血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自然的和谐。

保持这种和谐,你才能健康快乐。

仲立巴,原名郑光中,出生于北京,其《求医不如求己》系列图书连续数周位居当当网图书销售榜第一。

中国巴丽人有着深厚的家族历史,他们的父亲是八卦掌的第四代传人。小时候,他坐在家门口巷子的台阶上,手里拿着爷爷的方子秘籍,根据草药图摸索着上面写着什么;每次父亲早起练八卦,他都会早起跟着父亲。

正是八卦掌的修炼,让他明白了身体经络的位置。后来,他跟随著名的太极老师李保亮学习太极。

但是,我爷爷的秘籍和父亲只能算是他的启蒙老师。真正教会他修行的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其中之一,他简单实用的招数几乎都来源于此,所以他说自己只是个记者。

比如“垂足法”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慢发,踩脚”(意为:松腰带,长发,迈着沉重的鞋子),但他推广并完善了这句话。

中里巴人以其“治病不如防病,关注健康不如关心疾病”的鲜明观点,结合个人感受,撰写了《求医不如求己》,告诉大家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在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下进行调理。

“中里巴人”这一名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首古歌。春雪太优雅了,一般人理解不了,下巴丽人太俗了,一般人接受不了,所以就取了中巴丽人。一个来自中坜坝,

把传承中医的理想托付给千家万户。

本栏阅读

阅读最多

最新推荐